第124章 冀州进行时(五)


                 几天之后,王弋将一众道具交给了简雍,让他去进行布局。

  直到此时,王弋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之前制定的战略基本上已经安排完毕,只剩下其他人建议的豪宅了。

  其实邺城之中就有个现成的豪宅,赵忠那个偷偷修建的宫殿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现在也没人住,一直都是空着的。

  但王弋却不想住在那里,一方面和计划不符。

  另一方面他这不是要成亲了嘛,以前没人提他打算用州牧府将就一下,现在怎么着也要置办个新房才行。

  荀彧给他打着包票能在秋收之前完成,对此王弋并不相信。图纸他已经看过了,那根本不是什么豪宅,而是一片宫殿群。

  在秋收之前能完成一座宫殿,王弋都要谢天谢地了,毕竟他成亲的日子定在了九月。

  然而大汉的工匠却实打实给王弋上了一课,告诉他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件加工。

  工匠告诉王弋,在大汉这片天底下,所有宫殿的规格都是定好了的,上到房梁支柱,下到瓦片砖石的尺寸也有一个统一规定。

  不论宫殿想大想小,只要在这个尺寸上增加相应的倍数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实地考察,部件拿来就能用。

  王弋都傻了,老祖宗的建造技术这么先进的吗?不会是穿越过后这个世界独有的吧?

  其实事实真不是如此,中华的匠人们在那个古老的年代早就总结出了一套最合理的施工方式,并且能将建筑物制造成惊人的三比二黄金分割比。

  只是这些东西并没有收录成册,而是通过口耳相传流传在匠人之间,独特的行业黑话让外行知道了也不理解其中的含义。

  到了明朝更是有人编纂了《天工开物》对各种行业科技进行整合,直到清朝却因为满清文化不同将这套标准废除。

  算了……不提这些糟心事。

  王弋对这件事留了心,他虽然不知道《天工开物》这些事,但这种技术明显要领先世界上千年,没道理不流传下来。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有些看不上工匠,估计不会有什么人愿意将这些事书写下来。

  为此王弋专门去拜访了一下郑玄,希望郑玄能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

  郑玄也没有辜负王弋的信任,给王弋推荐了一个他一直很看重的弟子——国渊。

  直到王弋听到这个名字之后才幡然醒悟,自己可能漏了好多潜在的人才。

  历史上给曹操提出屯田制的是韩浩,他也负责民屯事宜,另一个种田达人枣祉负责的是军屯,而总揽屯田事宜的就是这个国渊。

  这个人并没有出现在三国演义中,但陈寿却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国渊确实相当厉害,问明了缘由之后,向王弋提议既然想要将建筑知识进行汇总编撰,不如将农科等一些东西都编撰出来。

  一方面让后人有个参考,也算是遗泽后世。

  另一方面技术汇总这件事很容易获得一些情报,手工业同行们有着自己独有的传递信息方式和黑话套路,王弋能从这些人口中得知其他势力内特产的生产方式,继而更进一步盘活经济。

  王弋对此颇为震惊,当着郑玄的面问起了国渊对幽冀农业发展的看法。

  国渊也不含糊,当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主公,您在幽冀实行的农税可谓惠泽百姓、功利天下,可这里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不知主公您是否察觉。”

  “哦?”王弋有些好奇,就连荀彧都说好的赋税制度有什么问题,于是便问道:“但说无妨。”笑傲小说

  国渊行了一礼,十分自信的说:“主公,您在幽冀的赋税确实很低,可您不可能只统治幽冀。若再下一州,还要实行这种赋税吗?要知道幽冀富庶天下皆知,其他地方可不如幽冀这般,您即便实行这种赋税也收不到什么,到时必须依靠幽冀的财力去救济其他州郡。人们都是喜得患失的,长此以往幽冀百姓定会和其他的百姓发生冲突。到时……”

  国渊没有说完,王弋却懂了。到时候就出现地域歧视了呗!

  而且这种歧视不仅会在百姓中蔓延,在文人阶层同样会蔓延开来,那个才是大麻烦。

  现在同一地域的文士已经非常抱团了,再以出现歧视问题就更大了。

  王弋的神色有些凝重,问道:“子尼可有良策?”

  “良策不敢,确实有些想法。”国渊缓缓说道:“迁徙、置换。将其他州郡的百姓迁到幽冀来,将幽冀的百姓迁到其他地方去。幽冀百姓用旧田置换更多的新田,再辅以惠民之策便可无忧。”

  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能快速开垦出大量的田亩以及有效控制官场上的地域情节,而且还能抑制世家发展。

  可对于百姓来说,这个点子糟糕透顶。没人愿意用熟田去置换生田,更别提故土难离和迁移途中的死伤问题了。

  这点乐进最有发言权,他从老家带回来的那一大票人中,死在路上的就接近两成。

  王弋眉头紧蹙,他需要在这两条答案中做出选择。

  选择国渊的计策就意味着他必须走上霸道这条路,因为他的名声在百姓之中绝对会一落千丈。

  当然,百姓的看法对于这个时代大多数统治者来说意义不大,军队在手百姓没什么反对的权力,世家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但王弋对抗世家的根本就是百姓,这一点他无论如何不能舍弃。

  可如果选择百姓的话,王弋打完一州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治理才能去打下一州,不然后勤补给根本跟不上,军粮甚至都有可能被饥民抢夺。

  这不是没可能的,有些郡县已经上报今年黄河可能决堤,希望州府做好赈灾的准备。

  饿急了的百姓不会顾忌什么,饿死和饱死怎么看都是选择后者更划算。

  “这样的做法牵扯过大,子尼还有其他计策吗?”王弋不准备使用国渊这条建议。

  国渊似乎早就料到了王弋的选择,面色同样凝重的说:“有,只是……官吏们对主公的态度就不会那么好了,毕竟会让他们的工作量很大,而且世家一定会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