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申城见世面(第2页)

 姚德业搓着手,有些为难:“大哥,我知道造船厂这个工作,是你费劲巴力买来的,要是我不去上班,这个钱也要不回来了吧?这个钱不能让你出,我们自己来出。”

 苏怀礼摆手:“不用。这人还没到岗办手续,我这个钱也没花出去。不用你们操这个心。”

 苏怀兰又问:“在电话说不清楚,大哥,那这个事情,她爹要是不去了,你会不会把人给得罪了?”

 苏怀礼摇头:“那算不上。这年头工作紧俏,一个萝卜一个坑,我说了不要,多少人在后面排队等着!人家跟我又没仇,用不着非得揪着我不放。没那事,放心吧。”

 苏怀兰松了一口气:“那就好。我就怕白白害了大哥。又想着电话里说话不方便,爹就让我们干脆过来一趟,正好来看看你们。”

 章元荣问:“废品回收站的那个工作,兰妹有什么想法?这个啊,也是工作调动腾出来的,申城人爱讲究,不是那家里特别困难的,这种地方的工作啊,没那么抢手,我一看别人迟疑犹豫,我就给截住了。”

 苏怀兰也是实话实说:“大嫂,我知道你跟大哥为我们操尽了心。可要是她爹造船厂的工作不去了,那他留在申城也不合适。更何况家里还这么多孩子。”

 姚德业点头帮腔:“怀兰说得对,一家人就得在一处。分在两处,孩子们也照顾不到,苦了孩子,大人挣再多也不合适。”

 夫妻俩的话,意思很明白,既然造船厂的工作不接受,那苏怀兰也没必要去干那临时工了。

 章元荣在街道工作,这个回收站的临时工,看起来得来容易,孟安安有点想讨好婆婆,聊天的时候,像是无意间提起:这临时工真不是随便来的,是婆婆花了钱,买回来的!

 苏怀兰也听出来了:“大嫂!你看你,这个工作花了多少钱?这不能让你出!”

 章元荣也听出来儿媳妇是故意说漏嘴,便也大方认了,一家人藏着掖着也确实没必要:“兰妹,要说这工作手续还没办,本不该花钱,可我在街道上班,这个岗位又归街道管,我不能让人说我守着便宜,自己先占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孟安安也帮着解释:“这事我也知道,街道里面还搞了个竞价呢!”

 章元荣嗔怪的看了一下儿媳妇,又解释:“没到竞价那个份上。申城本地人是真讲究面子的,多数都看不上,也就我跟另一个大妈,两人闷头出价罢了!”

 孟安安:“对,我说错了。不是竞价,应该叫‘投标’。妈出价高,就把名额给妈了。”

 苏怀兰又是一通感谢。

 姚继宗有心,特意在旁边插话:“大舅妈,这个临时工,是不是只能女人干?要是男的干成吗?”

 章元荣打趣他:“男女没限制。这回收站的工作,也累不着,用不着大力气,所以一般都找女同志来做。怎么着,阿宗你有什么想法?可惜你还太小了。”

 姚继宗想到的是表哥苏永乐:“不是我,是我想到老家的小表哥。”

 在老家的时候,因为苏永辰很少回去,他们也就乱喊苏永翰大表哥,苏永乐二表哥,可现在真正的大表哥在面前,他自然叫苏永乐小表哥。

 苏怀礼点头:“永乐这孩子原本该去当兵的,只是……这毕竟是回收站的活。”

 不管在哪个年代,这废品回收站的工作,就是那收破烂的,这种工作,让个年轻小伙来干,能有什么出息?

 可姚继宗总觉得,就一路出来坐车,到了申城街上见到的,他就下意识觉得,回收站是个好地方,可他自己年纪太小了,还得上学。

 这肥水不流外人田,要是自己的小表哥在这里,将位置占住了,自己以后有机会过来,也能方便捡漏。

 苏怀兰隐约猜到了儿子的用意,迟疑道:“永乐这孩子也有主意,要是让他来这里上班,也不知他愿不愿意。”

 章元荣道:“要不这样,兰妹你明天就去上班,我钱给了,要是人一直不去报道,我怕别人有意见。咱们再打电话跟老家联系,问问永乐是个什么意思。”

 苏怀兰犹豫:“大嫂,我去上班合适吗?我不能在这里长住。”

 章元荣嗔怪道:“急什么,家里孩子有爹娘帮你们照看着。你先去上几天,上一个星期也行,等你回去前,要是永乐不想要,咱们就把这工作给卖掉!”

 孟安安在旁边帮着婆婆解释:“小姑,临时工也有人买的。也幸亏妈在街道,街道当时将名额给内部人员家属,所以当时跟妈争的,就一个人。”

 苏怀礼和章元荣夫妻俩,在解放前就到了申城,章元荣只跟别人说是家里的小姑子。

 别人根本不清楚苏家的底细,他们也就模糊过去了。

 姚德业闲不住:“那要是在这里住几天,三个丫头在家里,让人不放心。”

 苏怀兰想到一事:“大嫂,要不然这样,我先去报道,上两天,这两天时间,看永乐怎么说,要是他不来,就把这工作卖出去。”

 章元荣无所谓:“行,就按兰妹说的做。现在啊,这多少下乡知青哦,你是不知道的,要是永乐看不上,这两天时间往外卖,足够了。我也亏不了。”

 姚继宗一听亲娘要去上两天班,心里兴奋,盼着第二天快点来。

 一家人分住两个房间,姚德业夫妻俩带着姚月住在一楼的客房,房间里的东西都是新换的,以往苏永静一家三口回娘家,偶尔留下来,就住这个房间。

 姚继宗住在二楼,这间卧室,原本是两个小外甥的房间。可他们年龄也不大,还跟父母住在一起。

 申城这边亲人见面,其乐融融。

 可老家这边的事,却让人一言难尽。

 这天晚上,姚家三姐妹从外公家里吃完饭回家,小舅妈也一起跟着来了。

 路上遇到别人问起,小舅妈也就大大方方说道:“姐妹仨在家晚上害怕,我来陪陪孩子。”

 大家也都知道,姚德业两口子出远门,去申城了。

 姚倩家里一共只有两间正房,也是分家前就住着的两间房子。

 正好两间房子在东边,分家后,靠西垒了墙,正好自成一个小院。他们又在南边搭了一个小厨房,重新开了大门朝东,面向大海。

 这东墙根下,大门北侧,原本就长了一颗大树,不知多少年了,一人抱不过来,也不知道怎么的,当年烧炉炼铁,竟然没被砍伐,幸存了下来。

 这树太大,白天正中午的树荫,都能盖满半个小院,可想而知,这树有多壮观了。

 两间屋,都在中间拉了帘子,一分为二,隔成了两个半间,姚德业两口子带着姚月住了半间,姐妹仨住了半间。

 姚继宗在客厅后面隔出一个单人床的位置,算是单独占了一个小半间。

 从姚继宗的床铺转身出来,就是一家人平时吃饭的堂屋了。

 夏天天热,茅草屋里面也热,姐妹仨和小舅妈晚上擦洗后,围坐在院子里,吹着海风乘凉说话,没多久就回了屋。

 为了凉快些,这正房的屋门也没关,只锁了大门,跟很多人家一样。

 此时,夜色下,树杈上的那个人,听到屋里没动静了,又等了一会,才从树上慢慢爬下来。

 这个人也很谨慎,下来后,又蹲在窗户底下等了一会。

 听到彻底没了动静,他才将手上那张软趴趴的纸,在外面又多裹了几张草纸,然后掏出火柴,想要点燃……

 只是火柴掏出来,他还没打着火,却听身后传来声音:“有人放火啊!”

 那人大惊失色,发现身后的大门,不知何时敞开了,门口还围着好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