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调查报告(第2页)

 第四个方面是就业信息不畅。因为下岗后的生活压力,大多数下岗职工对再就业的信息了解,只能通过电视、报刊媒体披露的信息来实现。而这些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都难以把握。政府鼓励下岗职工创业。但创业需要资金。 创业资金不足是大多数下岗职工自主创业无法逾越的瓶颈。国家虽然为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制定过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因手续繁杂、关口众多、落实不到位等原因,难以实现。还有一个方面是就业歧视。 一些行业、部门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人为歧视。例如国家机关招录公务员、企事业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便明文规定了只招大学本、专科毕业生等限制,变相地歧视下岗职工再就业。虽然各地政府相继面向下岗职工增设了公益性就业岗位,如城市交通协理、社区安保等,但岗位数量也只是象征式,相对于大量下岗失业群体,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在调查中,于雷发现,大多数下岗职工为了基本生存,采取了灵活就业方式,即从事社会边缘职业,如蹬三轮车、干体力活、从事家政服务、擦皮鞋、摆地摊等等。但这些“就业岗位”收入相对低廉,且无保障。今天过了,明天不知还能否继续。有些小本钱的开个歌厅,也是矛盾不断,打架常有;更有一些下岗女人走上了出卖身体这条路,这是上次打黄他经历过的。

 列举了这些问题后,于雷对下岗职工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思考。也就是该如何解决这一巨大群体的生存问题?于雷在报告中综述,下岗职工,也是共和国公民。他们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渴望安居乐业,国家富强,百姓过上日子。下岗职工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发展中各类深层次矛盾冲突的后遗症表现。是国家宏观政策催生的产物,并非下岗职工本身原因所形成。因此,下岗职工有权享有一切符合下岗职工利益的合法权益。

 于雷分析,国企改制私有化方向,必然导致侵蚀职工合法权益。当他们在国企长期拿着低廉的工薪,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后,“人老珠黄”了,在劳动力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了,各地政府部门却不由分说单方面强行解除他们的劳动合同,把他们一推了之,推向绝境,而且从此对他们呼天抢地的救命声音不闻不问,熟视无睹。这是非常不人道、非常不合理的,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众所周知,广大工人在国企的岁月长期拿着仅够当时温饱生存的低廉工资,这里面本来就包含着他们对于各项福利和劳动终身制保障的投资,而各地政府却根本无视这些历史情况,毫不讲理地“买断职工身份”,而且“一了百了”,把他们向社会一推了之,这样的“改制”,其实是对国企职工和集体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的剥夺。

 于雷在文章的最后认为,安置与遣散不能划等号,不能用一个美丽的传说人为地屏蔽了真相,从而客观上遗弃了大批在国企改制中失业而又无法再就业的老工人。要把广大4050大龄下岗失业工人真实的悲惨处境充分揭示出来,让中央了解这些城市贫民的真实信息。

 金小小看了一遍,道,二宝哥,你真的要把这个交给我大哥?

 于雷道,我说的都是真话,何况,这是目前的实际情况。中央可能不知道下面的实际情况,作为一名记者,如果不能为老百姓代言,记者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给你哥看,就是要让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大家一起解决问题。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现在工作几十年的工人被下岗,他们在工作时只发了微薄的工资,而厂里的积累,国家的投入,落入了部分人的腰包,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大问题吗?把大多数人的钱聚集到少数几个人的手里,这也不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呀。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不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吗?

 听了于雷一番话,金小小哑然。这些事情谁又没有看到呢?但,这么多当干部的,还不如一个从乡下来的记者。这确实是令人汗颜的。现在到处是大开大合造高楼搞建设,那些下岗职工基本生存都无法保障,他们被忽视了。

 于雷想,这是多么大的一个人群啊。他们将何去何从?自己如果能为他们做点什么,那自然是最好不过。我做了,即使没有什么结果,也不会有遗憾。

 于雷把稿子打印了 两份,收好。一份交给了报社总编欧阳雨,一份交给了市长金灿勇。送完稿件,于雷回到住的房子里,一觉睡下。他不知道,总编和市长会怎样看待他写的这篇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