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不语 作品

第五百一十一章 妹妹不如妹夫(第2页)

  说是司礼监太监不能跟宫外的大臣有内外勾结的情况,但逢年过节送送礼,暗通款曲,都是司空见惯的小菜。

  张周道:“领兵出征者,当以奋勇为先,大明军规对于延误战机等事早有成文,一切还是按照定例来吧。”

  萧敬和李荣对视一眼,二人都能听出,张周这是准备对朱晖大开杀戒的意思,朱晖好像是要被当作反面典型。

  跟他们不禁在想,你张秉宽知道朱晖背后有一整个传统武勋作为靠山,你还想敲山震虎杀一儆百不成?

  ……

  ……

  乾清宫内。

  朱祐樘兴致高昂,在摆好的沙盘之前,认真跟张周研讨军情。

  朱祐樘尤其感兴趣的,是黄河口一战之后,有关杨一清所部做出的让鞑靼人北撤离开大明国境的决定是否正确。

  司礼监除了陈宽之外,剩下三名太监都在,除此外还有张永,他们似乎都能感觉到,朱祐樘对于什么功劳的认定并没有那么局限,就算是杨一清这样的有功之臣,朱祐樘也不介意去探讨一下其是否有过错,要跟张周探讨是否要以此来进行惩罚。

  “杨一清的选择,更多是因为后续的兵马并没有跟上。”

  张周做了小小的总结。

  朱祐樘点头道:“从花马池到石沟城,再到黄河渡,前后也不过三百多里的路程,各路人马加紧追赶的话,相信用不了三天就能抵达,骑兵会更快,结果却落得让宁夏镇守军孤军奋战的结果。”

  萧敬提醒道:“陛下,这不武安侯和襄城伯的人马,还是跟上了吗?他们也是领命出击,及时抵达。”

  没提朱晖,却隐约跟皇帝说,他们是奉了朱晖的命令去阻截鞑靼人,并由其中一支襄城伯人马其中的一部分崔元亲自领兵,取得了黄河口的大捷,间接也有朱晖的半分功劳。

  朱祐樘道:“倒是够及时的,有几人上了战场杀阵?最后还不是靠几百人在黄河对岸伏击鞑靼人?要不是杨一清带宁夏守军在东南岸牵制了鞑靼主力,黄河北岸莫说是几百兵马,就算再加个十倍,也不足以取胜。”

  萧敬听出皇帝言语中满是怒气,这是要揪着朱晖的小辫子不放,随即他也就不再出来替朱晖发声。

  “秉宽,朕认为,你应该严肃军纪,该赏的赏,该罚的罚。”朱祐樘提醒道。

  张周道:“陛下,功过赏罚,并非臣一人所能决定。”

  “呵呵。”朱祐樘笑道,“朕让你决定,有功劳赏赐,那是帮你笼络军心,也是为稳定将士士气。至于过错惩罚,那是为了帮你树立威望,让军中之人惧怕于你,恩威并施,方不失将帅本色。”

  “多谢陛下体谅于臣,那臣就接下来或就会擅自做一些决定了。”张周好似很不客气说道。

  这也让几名太监很意外。

  之前你还表现得很推辞的样子,又怕得罪人,又怕别人觉得你收买人心的,现在只是跟皇帝说两句,你就如此坦然接受?

  朱祐樘道:“那秉宽你认为,首恶朱晖,应该如何处置?”

  称呼朱晖都不称爵位,直接以大名相称,连几个太监都能感觉到,皇帝已经不把朱晖当臣子看待了。

  张周道:“以其表现,渎职是有的,至于延误战机什么的,或有人不服。以此,至少应该夺爵吧。”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啊。”朱祐樘气势汹汹道。

  李荣急忙提醒道:“陛下,阵前杀将帅,还是在获捷的情况下,总归是说不过去的。”

  “嗯?”朱祐樘厉目望着他。

  李荣也很为难。

  这话明显也不是他所想说的,旁边有萧敬和韦彬的压力,李荣有时候是不得不以一个老成持重“公道人”的身份,出来和稀泥。

  张周道:“臣以为,削夺爵位,已足以震慑军中宵小,也让将士们知晓,无论战事胜败都应该勇字当头。也是因为此战未造成极大恶果,若是真令鞑靼人在宁夏等处劫掠人畜,领兵畏战者,万死不能谢其罪。”

  “嗯。”

  朱祐樘之前还有杀朱晖的心思,听了张周的话,他瞬间好像就没那么气了。

  这也让萧敬等人松口气。

  杀个朱晖,事关重大,不管跟朱晖关系好不好,他们都觉得如此做,会带来朝廷的动乱。

  如果只是把朱晖的爵位给下了,之前觉得不可接受,现在看起来,已经算是比较不错的结果。

  “抄家吧。秉宽你觉得呢?朕认为,应该给朱晖一个苦差事,让他到南方去戍海疆,或者放到西南戍边陲。”朱祐樘认真跟张周商议。

  张周道:“臣自当听从陛下的旨意。”

  “别,朕是跟你商议,还是以你的意见为先。朕的意见你作为参考便是。”朱祐樘道,“首恶罪定重一些,至于其余怠慢军务的,你也酌情处置,至于那个陈凉酒,就不让他回京城来了,本要留他在延绥等待战机让他一雪前耻,结果前耻未消又添新怨,京城这么大,已经容不下这种人了!”

  张周提议道:“那不如,让他就留在宁夏,为军前校尉,多历练几年?”

  朱祐樘道:“依你的意思办,朕不多加干涉。”

  ……

  ……

  君臣先谈了有过错之人的惩罚,随即就是功劳赏赐。

  有关杨一清和张僩等人的问题,朱祐樘并不关心,他更关心崔元。

  “秉宽,朕一直让永康去你府上,让她给你赔罪,冰释前嫌之后,让懋仁为你做事。”朱祐樘道,“朕虽知永康她性子刁钻,但却也认为她并无为恶之心,只是女人的……性子使然。且懋仁的性格,朕其实一向都觉得不错,难得懋仁娶了皇室之女,还能保持平常心到现在。”

  张周一早就知道,朱祐樘对崔元很欣赏。

  或者说是,同病相怜。

  同样都是妻管严,现在朱祐樘自己走出了泥潭,眼见妹夫还在泥坑你挣扎,朱祐樘就想拉一把。

  张周道:“臣也认为,崔元性格果决,加上善待军士敢于挑战权威,是有将帅的风范。”

  “哈哈。”朱祐樘笑道,“倒也不至于有你说那么好,他能立功,还不是全靠你?你给他个差事做,留在都督府里,以后就让他听你的。”

  李荣提醒道:“陛下,长公主殿下到现在似乎……”

  没说完,但意思是,你们是不是忽略了永康的存在?

  长公主可没说要给张周服软呢。

  朱祐樘道:“这个皇妹,若是听了朕的倒也还好,不听的话,崔元最近也不必回京师了,给他安排个军职,一直停留在外,晾永康几年,相信永康就能转性了。”

  妹妹不服?

  就让妹夫在外面戍边打仗,让你在家里当望夫崖,等过个几年守活寡的日子之后,你就知道任性的后果。

  不但是张周,旁边几个太监也都在想,这妹妹不是亲的吧?

  怎么听这意思,对妹夫比对妹妹都好呢?

  张周道:“臣也会酌情思量的。”

  “还有知节。”朱祐樘突然想起什么,说道,“新近由成国公上奏,说是要让他儿子多加历练,朕知晓成国公府是想栽培知节,让他挑大梁。知节回京师之后,鲜有立功的机会,秉宽你也给安排一下,他的性子也不错,与世无争的,可能就是需要一些功名利禄来牵绊住他。”

  “嗯。”张周点头。

  大概皇帝就喜欢那种性格随和的,不喜欢与人争的,只有这样的人好像才不会威胁到皇权。

  皇帝打心眼就喜欢这种不追逐功名利禄的,甚至会主动把功名利禄相送。

  “有机会让他上,朕也希望你身边多几个重情义、能办事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