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不语 作品

第三百一十三章 黄泥掉裤裆(第2页)

  但他并不觉得这群人有多聪明。

  谢迁道:“看来陛下的话,你们是没听清楚。你们怀疑有人借机生事,就该给出合理怀疑之人……就是张秉宽,还有他这么做的目的……他所针对的,也不过只是个夺爵的衍圣公,就算事不出他所料,孔氏一门将一个罪人交出,一切都可以化解。那他目的又是什么?”

  “他……他想借此来打压圣人一脉的威望!”涂旦言之凿凿,语气还很硬气。

  左通政使沈禄笑道:“他人在西北整军,最近听说兵马还出草原,要去威宁海巡防,出兵之前找人去曲阜,就为了针对一个前衍圣公?他是如何认为,这就一定能打压孔氏一族的威望?要陷害,不应该是陷害……宫门口那位吗?”

  “这……”

  这下涂旦都有些蔫了。

  的确。

  说不通啊。

  张周这么做,简直是大费周章,说他是居心叵测也可以,但他叵测在哪?

  不针对当前衍圣公,去针对一个前衍圣公?

  再说了,前衍圣公孔弘绪所犯的罪行,还用张周去针对?

  但凡是了解过往的,都该知道孔弘绪曾经做过什么,相比于那些奸淫掳掠和杀人的恶行,眼前放把火少个宣圣庙偏殿,那都是小之又小的事。

  本来一群人义愤填膺,说是要找张周算账,但被谢迁和沈禄这么配合一分析,现场的大臣随即就哑火。

  也不是说他们打消了对张周“栽赃”的嫌疑,只是有的人想明白了。

  无论是不是张周做的,结果都对皇帝和皇室有利,让皇帝派人去详查,甚至把罪责怪到张周头上……怎么看都是不现实的事情。

  且如沈禄所言,很多事的确是没法解释的。

  刘健一看这一行人好像消停了不少,故意朗声对旁边的李东阳道:“宾之,你去宫门劝说一番,让东庄早些回宅邸。这几日他便不要出门了!一切等事情有结果之后再论!”

  “嗯。”

  李东阳点头。

  作为少数能看透全局的人,李东阳心里在想:“这张秉宽做事可谓是滴水不漏,那他到底是真的算中了,还是想借此来彰显君威?陛下是否配合他做过什么事?”

  有些事,李东阳也想不通。

  从理性出发,李东阳不相信孔弘绪放火的事都能被张周给算中。

  但感性一点,他又觉得无论是不是张周在背后搞鬼,结果都还可以接受……至少他的心头肉宝贝疙瘩一样的女儿,终于不用再嫁给那个恶贯满盈的孔弘绪的儿子。

  ……

  ……

  当天上午。

  由李东阳出面,孔弘泰不敢再无的放矢,无论是请罪也好,施压也罢,再或是想撇清关系,他知道这宫门口再也跪不得。

  孔家成了笑话。

  是时候要跟孔弘绪划清关系。

  而朱祐樘则是一边在乾清宫考校儿子的学问,一边听萧敬把详细的情况如实道来,面色大悦。

  “父皇,何事让您如此欣喜?说给儿臣听听呗?”朱厚照拿着笔抬起头,呲牙咧嘴笑着问道。

  就好像父子俩要一起开心一样。

  朱祐樘面色一沉道:“让你背默,你在作何?默完了吗?”

  “呃……正在写,父皇您别吓唬儿臣,这一吓唬就容易记不住。最近没有张先生教儿臣,儿臣的课业学得也不咋地……”朱厚照先前抬头,当然是因为他学得不扎实,想趁机浑水摸鱼。

  眼前就是在甩锅了。

  儿臣没学好,那一定是因为晚上睡觉的时候枕头太硬、被褥太软、天气太燥、张周不在……

  就是没我不认真学的过错。

  朱祐樘道:“正好,朕打算这几日将你关起来,罚你禁足闭门读书,一个月之内不得出房门。”

  “父皇,别啊,您要关儿臣,儿臣不反对,但能不能等张先生出兵威宁海的战事有结果之后,再关儿臣?儿臣关心西北大事!”

  朱厚照这点倒不是在找客观理由,他是真的对西北那场看起来波澜不惊的巡防操心过度……

  为了搞清楚张周这么做的目的,也为了推演张周是否有可能把战事做大的倾向,他最近没事就在绕着沙盘,整个东宫俨然就是个小兵部,连他身边那群常侍太监,张口闭口都是兵法韬略。

  朱祐樘怒道:“胡闹!秉宽用兵与你何干?来人,将太子押回东宫,严加看守!”

  “是。”

  萧敬应了一声。

  这差事有点复杂。

  刚才我还是在为陛下长脸,讲的都是让陛下龙颜大悦的好事,先前也还是父慈子孝,怎么一扭脸又到这步田地了?

  你们父子俩……一个现任君王,一个储君,非要一句话不和,就搞这种剑拔弩张的事?

  “父皇,不公平!儿臣已经在认真学了!不就是一时没背默下来?”朱厚照见已有太监准备过来扛着他回东宫,不由大声抗议。

  朱祐樘冷笑道:“没有秉宽收拾你,也有王学士他们。你放心,把你关在房里读书,每日都会有先生在旁指点和监督,学不会你干脆就别出来了!”

  ……

  ……

  坤宁宫内。

  朱祐樘好似在找倾听者一般,把孔家的事如实跟妻子说了,尤其是提到了如此对皇室威严的彰显,他更是志得意满。

  张皇后则对此并不太关心。

  她道:“陛下,太子年少,怎又关他了?一次两次还好,这总是关他,只怕让他心怀怨怼。”

  夫妻俩的关注点显然不在一处。

  以前朱祐樘的情绪,甚至是所思所想,都很容易被妻子摆布,但现在他却觉得跟妻子之间没什么共同语言了。

  一个只在意宫门内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另一个则是心怀天下,要成为旷古烁今的明君……

  境界不同。

  “太子是咎由自取。”朱祐樘板着脸道,“朕眼下没法好好教他,也准备着,等过一两个月,秉宽把手头上的事情处置完毕后,就将西北军务都交给总制三边军务的秦纮。到时他回来,继续留在翰林院中为讲官,给太子授课!”

  张皇后道:“就算如此,那不能等到秉宽回京师之后再对太子严格要求吗?”

  朱祐樘摇头道:“现在不抓紧,等秉宽回来还不知要等到何时。再想收拾太子的心境,到时便难了!皇后啊,关于如何教育太子之事,朕自有决断,你不必再多过问。”

  “父皇,那儿臣呢?”

  朱秀荣在一边,眼神很热切问道。

  “嗯?”

  朱祐樘这才意识到,自己今日从来了坤宁宫开始,好像把女儿忽略了。

  朱秀荣现在已经是个五周岁半的大丫头了,朱厚照这年岁时,已开始启蒙学一些简单的文字,甚至都已小有所成……当时是皇帝对朱厚照望子成龙,反而是朱厚照自己一直都对学习很抗拒。

  而女儿这边,是朱秀荣想学,而当父亲的却一直觉得教女儿太多没什么用。

  “秀荣啊,就算你要学,朕让谁来教你呢?”

  朱祐樘本来应该让妻子给女儿开蒙,但他又知道自己的妻子学问……那是一言难尽。

  朱秀荣道:“儿臣想跟姑姑学。”

  “谁?”朱祐樘望着妻子。

  张皇后道:“是永康前两日来,还给秀荣讲了一些东西,让秀荣很是向往。”

  永康公主,是朱祐樘的妹妹,下嫁儒生崔元。

  崔元后来以迎立世宗而得京山侯,但在弘治、正德两朝,则只是个散人,但崔元的妹妹是张延龄的正妻,所以永康公主也会借着这层关系,经常来宫里拜访张皇后。

  在孔闻韶之子孔贞干的墓志铭中,也提到这一点:“……夫人姓张氏,昭圣太后弟、故建昌侯延龄之女。母崔氏,驸马都尉京山侯元妹也……”

  “嗯。”朱祐樘点头道,“总不能让朕的皇妹,一直来给朕的公主教授学问吧?秀荣,你以后要学习,朕会给你找名师。朕会再酌情考量一下的。你放心,你很快就会有先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