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不语 作品

第三百零五章 兼职和实职的区别(第2页)

  本来百姓不被允许到街道围观,但因为城中百姓群情激奋,士兵也有意放水。

  最后有很多百姓跑到街道两旁。

  要不是因为王守仁在旁,他们绝对会烂菜叶、粪土之类的往上丢,如今便也就是站在路边朝火筛大骂。

  火筛能听得懂,也没什么意见,他似乎很清楚今天自己的立场是什么,也明白大明百姓是不可能对他有任何善意的,反正你们的巡抚都在我旁边,他都没权力杀我,你们光骂有什么用?

  ……

  ……

  火筛进大同,不过是王守仁所安排的一次“庆典”。

  更多是为彰显大明的军威。

  也是检验火筛是否有诚意归顺,如果火筛心虚的话,是不敢进大同城的。

  随后由唐寅一行,带一支五百人左右的队伍,一路陪同,或者叫一路“押送”火筛往大明京师而去。

  消息传到京师,君臣百姓一片欢腾。

  朝堂上,朱祐樘再一次为张周表功,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把张周吹得天上有地上无的。

  这就让在场很多大臣听了很不舒服。

  “……经此一役,大明于西北奠定胜局,邸定草原之日可期!”朱祐樘一脸振奋。

  武勋那边的脸色倒也还好,容易被他的话带进节奏之中,而文臣那边一个个则都要表现出“也就那样”的神色,哪怕有些人真觉得大明边镇的春天来了,为了自己的立场和仕途前景,还是要保持跟传统文臣之首的刘健等人步调一致。

  朱祐樘道:“朕准备为秉宽加柱国、太子太傅,兼兵部尚书!”

  “陛下!以功勋封文勋之职,当以资历,以部堂尚书之职三年秩满,平草原之业未成,张周于西北尚未有邸定之功,若贸然加赏,则令军心懈怠,无助于事。还请陛下三思。”

  刘健在这种问题上,是要冲出来反对的。

  在大明,文臣勋职中,柱国是仅次于左、右柱国的勋爵,位从一品。

  张周虽然兼左都御史,但本身并没有正二品的实缺文职,大明边镇总制的官职都是临时的,以目前张周临时兵部右侍郎的职位,哪怕是回朝,最多也只能官正三品,还很可能没法放在京城为六部侍郎,可能还要放到南京去。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就算张周你功劳再大,那也只能给你武爵,至于什么柱国之类的文勋,你还是靠边站吧。

  眼下大明柱国还是有的,但凡是当到六部尚书、内阁大臣,三年考满基本都会被赐给柱国的文勋,这种爵位更多是象征性意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也不会赐券,无法传承的。

  最多是家里有个子侄能得到荫封进国子监读书。

  朱祐樘本来以为,给张周赐个莱国公,都获得了刘健等人的默认,现在要加个柱国应该是轻而易举的,谁知却遭到如此大的反弹。

  他大概也明白,封莱国公,没有伤到文官的基本盘,但如果是加柱国的话,却令文官如芒在背。

  朱祐樘心想,朕还没有给秉宽加左右柱国呢,只是柱国你们就这模样……真是让朕失望啊。

  “此事容后再议吧。”朱祐樘没勉强,一个象征性的文勋,朱祐樘都不太急于去给张周争,现在光是如此试探,就让他知道这群人的态度,反而让他觉得很有收获。

  “至于兼兵部尚书之职,朕以其在西北治军所用,诸位卿家应该没什么意见吧?”

  就在所有人以为皇帝是要把之前要给张周加封的官衔一并“容后再议”时,皇帝特地挑出了“兵部尚书”的职位给张周争取。

  这意思其实也是在提醒在场文官。

  你们既然觉得他没当三年尚书,不能给他赐柱国的文勋,那现在朕就要给他个兵部尚书的兼职,现在计时开始,你们总不该有何意见了吧?

  刘健其实也很无奈。

  皇帝连左都御史的职位都给张周了,当然这也只是个兼职,毕竟正牌的左都御史,负责都察院事务的是闵珪。

  但皇帝非要让张周再兼个兵部尚书……这不摆明是让朝中大臣难堪?

  “既无意见,此事便如此定了。”朱祐樘态度又显得很坚决,“不过朕打算,年前调秉宽回京。到时给他如何的职位,吏部也要先酌情考量……”

  屠滽往刘健那边看一眼。

  心里在琢磨,这种事还用考量?

  不是给他莱国公的爵位吗?

  就算不是莱国公,想给他个尚书、侍郎之类的,南京六部正在等着他。

  朱祐樘突然又道:“《大明会典》马上要成书,朕要以秉宽修书之功,擢其为侍读学士,这是之前都商议好的。这几日也由吏部酌情考量……由翰林院制诰发出……朕等着火筛入京的一天!”

  ……

  ……

  朝议结束。

  出宫的时候,诸多大臣都在议论。

  就因为火筛入京这一件事,皇帝就要给张周加柱国、太子太傅、兵部尚书、侍读学士……这还不算之前就定下的兵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和莱国公……

  大臣都感受到一股深深的无力。

  闹着玩呢?

  “张秉宽的功劳很大吗?今年每一战都有他的身影,但他哪一战冲锋陷阵了?”元守直作为通政使,对张周的意见一向最大。

  也可能是他的官职不如那些六部尚书,他也没考虑过要进阶为六部尚书,所以便也就耿直发言。

  这话他是故意让在场同僚听到,意图把这种讨论带到朝中上下,甚至是带到民间。

  左都御史闵珪道:“今年以来,各边镇捷报频传,陛下连军功犒赏的定规都要修改,以一人之力改变西北格局,倒也不能说他无功在身。”

  “你!”

  元守直皱眉打量着闵珪。

  之前在朝堂上,闵珪对张周的意见还是比较多的,经常出来反对皇帝对张周的任用。

  如今到私下的讨论,闵珪却好像是在为张周彰显功劳,就让元守直以及周围一些人看不懂了。

  徐琼道:“如今这局面,留张秉宽在西北,于朝野上下也是善事,何必纠结于那不切实际的官职?敢问诸位,若是他回朝之后,朝中有这么多空缺给他?还是说他有能耐一次把这些职位全都领受在身?”

  这意思便是,一百个虚职不如一个实缺。

  什么侍读学士、兵部尚书、左都御史、莱国公的……这些哪个现在变成实缺了?

  到时还不是要在其中给他选一个半个的给他当上?

  到时有国公不当的,都是蠢人,到时祸害的是都督府,是张懋那老家伙,我们急什么?

  在场的大臣听了徐琼的话,好像瞬间心里就舒服了。

  突然又觉得……让张周去西北获军功这件事,简直是太美妙了,本来还担心张周留在朝中,因为修书的功劳加为侍读学士,很快有就会入阁……但现在有了莱国公的爵位,最多就是个以前我们瞧不上眼的勋贵了。

  管他是否世卿世禄呢,只要别霍霍我们就成。

  ……

  ……

  文华殿内。

  朱厚照正准备上课,而这边谷大用给他带来一封刘瑾的书函。

  “这老小子,让他去跟着张先生混军功,他跑偏关混吃等死去了?无能!”朱厚照对刘瑾很生气。

  谷大用很想说,这是他刘瑾能选择的?

  都以为偏关会有大战发生,但偏偏战事就没发生在偏关,刘瑾想获得军功也没戏啊!

  朱厚照道:“把本宫的军事图拿来,本宫要好好研究一下!等以后,本宫亲自平草原,如此旷世功业岂能假手他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