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不语 作品

第三百章 破鼓万人捶(第2页)

  你个二货没事在这闹什么动静呢?让你来旁听一下而已,倒显得你比别人都激动?

  张鹤龄振奋道:“火筛投靠大明,咱这场仗没白打。”

  “咳咳。”张周清了清嗓子道,“寿宁侯,请搞清楚,这场仗是如今大同巡抚王伯安打出来的,别咱咱的。”

  张鹤龄抗议道:“说得好像你我都没功劳一般?张制台,你这拆台的本事可真是……”

  突然之间,张鹤龄也觉得很无力。

  明明自己已经很嚣张跋扈了,但遇到更跋扈的张周,他还一点办法都没有,心里那叫一个气啊。

  但脸上还不能表现出来,因为还要跟着张周一起开矿发财,哪能得罪这位随便就能测出矿脉的牛逼人物?再说了,张周是上司而他是下级,他还想跟着张周混军功呢。

  张鹤龄第一次感觉到,除了皇帝之外,还有人能让他没脾气干受气的。

  “不过。”唐寅道,“火筛提出,大明要将威宁海周遭的草场都赐给他,并释放他的族人,作为回报,他将会相助于大明在威宁海等地筑城,建立草原的卫所。并年年交税上贡,他也希望得到大明兵马的庇护,以保证其族人可以不受鞑靼各部族的报复。”

  “呵呵。”

  张周听了不由在笑。

  张鹤龄问道:“开这么多条件,你是想一并给他否了,让他无条件来归顺是吧?”

  张周笑道:“没有,我只是觉得,火筛总算是开始识时务,他知道自己现在于鞑靼内部混不下去,需要找强大的靠山为他撑腰。”

  “切!”张鹤龄道,“你把人家的婆娘孩子,还有父母族人全都给抓到大明来,不归顺他也得归了?”

  张周指了指唐寅道:“伯虎,你怎么看?”

  “我?”

  唐寅只当着张周和张鹤龄的面,都稍显怯场,但他还是做了分析,“这应该是跟之前所获悉,鞑靼内部兼并之战暂缓有关。火筛部族实力大减,而他之前占据了太多的草场,其余部族不会放过他。”

  都是最浅显层面的事情,张周也不觉得唐寅进步有多大。

  但至少唐寅现在也开始学会分析了。

  “破鼓万人捶,谁让他之前不识趣。”张周道,“涉及此等事,我们也都做不得主,交给陛下来定。我身为宣大总制,西北军务也归我节制,必要的意见还是要提的,伯虎你帮我草拟……”

  “我?”

  唐寅心想,你要上奏自己写便是了,怎么还让我帮你拟?

  张鹤龄笑呵呵道:“不然让你在西北干嘛?吃白饭吗?给张制台干活就麻溜的,等你草拟完了过去找本侯喝酒,本侯带了几坛好酒来!张制台,我就不请你了,知道你公务繁忙。”

  “嗯。”

  张周点头。

  唐寅这是出门遇“贵人”,别人没欣赏他唐寅,反倒是大明的蛀虫寿宁侯张鹤龄,开始对他青睐有加了。

  连张鹤龄都开始结交文臣……张周似乎也觉得,这大明的世道是开始变了。

  ……

  ……

  京城内。

  有关草原形势的变化,也是最先传到京师的,与张周和王守仁一眼就看出火筛要遭殃不同,朱祐樘这边的四个司礼监太监,则一个人都没瞧出来。

  草原的情报是在下午传到京师的,皇帝也没召见大臣。

  乍听来,朱祐樘也有些不悦。

  怎么秉宽帮大明取得这么一场大捷,反而让鞑靼内部放下成见,他们反而要联手一致对大明了?

  那这场仗到底是打得对,还是画蛇添足呢?

  萧敬在旁边提了一句:“陛下,鞑靼都已撤出河套之地,料想集结犯境之事,应该不会在当下发生。”

  萧敬没把话说满。

  他只是从战局分析,既然西北取得威宁海大捷之后,达延部都已经吓得撤出河套之地了,说他们放下成见是为了攻打大明……这就有点牵强,当然也不能确定鞑靼人是否是缓兵之计,所以他才会提出,不会是当下。

  以后来不来另说。

  戴义也笑道:“是啊陛下,如今有张先生坐镇西北,鞑靼自生忌惮。”

  “嗯。”朱祐樘这才满意点头。

  韦彬于一旁说道:“但令鞑靼内部和解,未能形成内斗之局,也实在可惜。”

  朱祐樘摇头道:“正因为鞑靼内部和解,他们不和的隐患仍旧在,互相形成制衡,对大明未来储备兵马粮草,才是好事。若是他们真的完成兼并,那时优势在谁,还两说。”

  “是,陛下英明。”

  本来韦彬还打算小小给张周使个绊,但没想到皇帝在短暂不悦之后,一扭脸就想“通”了。

  问题不在于到底是草原内部鹬蚌相争好,还是继续保持现状好……模棱两可的事怎么说都行,现在关键在于皇帝无比信任张周,既然张周放个屁都是香的,那皇帝自然会觉得……只要是张周所达成的结果,一定都是好的!

  萧敬道:“但陛下,明日朝上,估计诸位臣僚,对此恐怕会有……微词。”

  这就算是提前提醒朱祐樘。

  不要太乐观。

  陛下您能理解现在草原的局势对大明有利,我们这些太监也能被您说服,但问题是那些大臣很可能会借机生事。

  “那就先去跟他们打个招呼。”朱祐樘道,“正好论功行赏的事也该具体落实,户部到现在一文赏钱都还没调出来,去催催。”

  “是。”萧敬应了一声。

  他随即抬头看戴义一眼。

  这也是在请示,皇帝让咱去沟通一下,到底是谁去?

  戴义把头拧向一边,你萧敬没事提议的,那就由你自己去,我才懒得理会。

  ……

  ……

  内阁值房。

  与萧敬担忧的不同,内阁这三人还不至于连草原基本的形势都看不明白。

  “一切都在按张秉宽的预想在走啊。”

  谢迁显得有些懊恼。

  连他都没法直接去否认张周在此战中的功绩。

  战场上取胜,振奋军心,也振奋了大明朝野之下的信心,这点已很难得。

  更重要的是……连鞑靼人都怕了,本来要完成内部的兼并统一,拧成一股绳来跟大明作对,现在倒好……非常时期都不敢搞内斗了。

  鞑靼人怕了,对大明来说就是好事,如果他们对大明视若无睹那才应该是大明朝廷上下所担心的。

  李东阳则皱眉道:“火筛在此战之后,充当了如何的角色?他提前带兵撤出战场,和解之事可有他参与其中?”

  刘健点头道:“宾之所问的,也正是我想知晓的。如今草原内部的平衡已被打破,火筛本是草原右翼一股大势力,经过这几战,他已配不上草原枭雄的名号,至于鞑靼是想让其继续冲在前面,与大明为敌,还是说想趁机吞并他……难说。”

  谢迁笑道:“听你们这一分析,我倒觉得,火筛现在应举部西迁才是。”

  李东阳显然不太赞同谢迁的说法,他道:“族人被俘、杀近两万人,如此还要西迁,能迁到何处?”

  谢迁继续笑着,也不去回答这种问题。

  随即门口有来通报的,说是萧敬来了。

  ……

  ……

  三人把萧敬请进来。

  萧敬开诚布公道:“希望明日朝上,三位阁老应当振奋朝野之心才是,而不是……呵呵。”

  谢迁笑道:“大明军威体现,此乃好事,不是振奋人心还能是什么?”

  “哦,那就是了。”

  萧敬为人的品性,就是不惹事,是个老好人。

  看起来有智谋,但多数时候不与人争,这也是为何他作为弘治帝顾命大臣之一,后来被刘瑾快速窃权,并令他失势的原因。

  他对内阁的意见,也一向很软弱,觉得要依仗于这三人来稳定朝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