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嘎满嗲 作品

第三百四十九章五百亿投资基金(第2页)


在芯片制造业中,重点投向三大企业:中芯国际、华力、长江存储,以组成国家团队。

而现在还是2007年,五百亿比起七年后,应该相当于一千亿。

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后来发展成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是纯商业性的集成电路芯片代工厂,工艺技术为0.35微米到28纳米。

谢文记得2021年股市反复炒作了芯片与半导体公司,为此专门了解过芯片的发展历史,进行过分析研究。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半导体晶体管和集成电路起步阶段,中国距米国只有4~7年时间差距,相差并不是很远。

中国各地集成电路工厂和研究所的芯片线虽然不少,但所采用的硅圆片尺寸都较小,开始都是直径十几毫米不规则圆片。

第一条2英寸和3英寸线在京城878厂建成后,相继有几条3英寸线投产。但月产量都很小,只有几百片,最多上千片

国家于1978年末转入改革开放时代之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由自力更生阶段转向技术引进阶段。

谢文认为,中国在芯片研发与制造上与国外的代差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第一个全面引进项目是无锡742厂(江南无线电器材厂)。

为电视机配套专用双极型模拟电路,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完整的3英寸芯片生产线。

从拉单晶开始,包括制版、3英寸硅圆片加工和封装测试。

1984年达产,月投10000片3英寸片,成品年产量达3000万块,成为当时中国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配套最全、IDM(集成器件制造)模式的专业化工厂。

到20世纪80年代末、742厂改为华晶公司后,又从德国西门子公司和日本东芝公司引进2~3微米CMOS型数字电路工艺4英寸和5英寸芯片生产线,合计月投片能力11500片,以及包括DIP型、QFP型、SOP型和PLCC型塑料封装线。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上海贝岭公司在1988年建成中国大陆第一条4英寸芯片生产线,这时候,已经滞后世界13年。

首钢与日本电气公司经过谈判决定合资成立首钢日电公司,结果于1994年10月在BJ建成中国第一条6英寸芯片生产线,当时滞后世界8年。

为了加速发展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国家于2000年6月底公布了18号文件。

在此文件鼓励下,在上海浦东张江开发区先后建立了中芯国际和宏力两家公司。

先是中芯国际建成3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紧随其后,宏力公司也建成1条8英寸线。

在8英寸线建设上,京城落后于上海。

但京又城吸引中芯国际来京城,结果用两年时间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中国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它在2004年9月底投入生产。

这时滞后世界只有5年。

可惜的是,国际社会几个主要生产制造大国,随即在多个领域对中国开始设卡。

直到2014年我国才如梦初醒,大力发展集中电路产业,但其时却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形成了代差。

唯有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赶超了上来。勉强跟上了脚步的,还有一个华为。

现在,如果自己在这个时候出手,至少能提前七年。而且,还可以利用次贷危机想方设法控制一些相关的上市公司,以图其技术。虽然说不一定会成功,但总要试试才行。

五百亿,谢文开口五百亿,设立一个股权投资基金,饶是桑老也有点惊讶。

至于股权比例,谢文更不会担心。投资的时候肯定会对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