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农 作品

第247章 百里闻(第2页)



    “你倒是说清楚啊,他到底提的什么条件?如果他的条件我们能办到,又何必费你这劲。”



    李开阳心想。我把他们想要小宁的事说出来,这好吗?别说小宁不给他们。就是说一说,我都觉得嘴短。李开阳也没有直接回答小兰的话,只是憨憨的一笑。然后抱歉的摇了摇头,翻身上墙而去。



    再次到了邻居家里,那位大嫂给了他很大的方便。见了那个小娃子,李开阳冲他摆了摆手。就从他家的大门,径直离开了。



    说也挺好笑。黑虎帮的人只守着他家的大门口,围着他家的墙头。并不管旁边邻居家是怎么回事儿。这么守规矩倒也是好事,起码给李开阳留了一个活口。他想走,想出不受他们的控制。



    按照那小乞丐的说法,李开阳准备到宋王府的旁边儿看看。



    当下的时间是日光西射,火红的云霞洒满了整个大地。漫步在宽敞的街道上,李开阳心情甚爽。他突然觉得自己眼前的路很宽。大步流星的走下去,前边儿一定是锦绣前程。



    拐了好几个弯儿,他开始向人打听。



    “大娘打扰一下,请问宋王府在哪里?知道吗?”



    这个小村镇提起宋王府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偌大的村子,宋王府几乎占据了十分之一,所以他这个地方即便是不打听,找也终究可以找到。



    可是鼻子底下有一个嘴,又何必去找呢?向人打听是很取巧的一种方便。



    那位大娘一指西南角说道:



    “你就向前走吧,他家还不好找嘛,这个村子叫宋王镇。就是因为有了他这座王府,我们这个村子才变得如此大。。”



    对于宋王镇的由来李开阳早有耳闻。这位大娘的话,她也是深信不疑。



    按照大娘的指示,他拐了两个弯儿。果然,眼前现出一大片古典建筑。远远的就可以看到一个高大的门楼耸立在街道旁。



    李开阳快走几步赶过去。白玉石雕城的大狮子摆在两边。一个身穿老家人服饰的人坐在门口,口里叼着旱烟袋直打盹。现在不是睡觉的时候,天快要黑了。这个老头儿可能天生就嗜睡。抬头看见李开阳,他还是迷迷糊糊。



    “大爷讨扰了你。这里是不是宋王府?”



    那老头眯着眼看了看他。然后摇了摇头,用手一指上边的大牌子。



    李开阳抬头一看,金字黑匾果然写着宋王府三个大字。



    这一下错不了了,李开阳刚才也没有抬头看。他点点头,示以谢意的微笑。



    随后他便绕着宋王府的围墙向前走,看看有没有药铺。



    走出去了几百米。果然有一个朝西开着的门面,李开阳走过去看上面写着百草轩。



    这应该是一家药铺了,有药铺里面就会有大夫。李开阳迈步走进去。好高的门槛,他抬了两次腿。才越过了这高高的门槛。



    “为什么门槛要弄这么高?”



    一个小伙计见来了客人,笑嘻嘻的走过来迎接他。



    “哦,公子,你有什么需求吗?”



    李开阳先上下打量这个小伙子。见他穿着朴素,完全是经常劳动才穿的那种小短衣服。



    看他两条胳膊都挽着袖子。可能刚才正在整理什么药材。他的身上散发着浓重的药气。李开阳问他:



    “你们这里的有郎中没有?我有一个病人需要他去当面诊治。”



    那个小伙子似乎有多动症,脑袋一刻也不停的如拨浪鼓一样也摇摆。



    “你找这里的郎中。你问他在不在?你眼睛不瞎吧,我这不是在吗?”



    “什么你就是那个郎中?”



    李开阳简直不敢相信,他的年龄能有多大呀。从李开阳的眼光观察,他最多也不过十三四岁。如此年龄小,怎么敢行医?凭得什么?



    可是他说他自己是郎中,那又怎么办?



    “你叫什么名字?这么小就行医吗?”



    那小孩儿摇着头,苦笑一声。



    “你真是孤陋寡闻。我叫百里闻,不信你就去打听打听。”



    李开阳很好奇。



    “百家姓有姓百的吗?我从来没听说过。你这么年龄小,是跟谁学的医道?”



    那个小大夫。看李开阳不相信他的话,一伸手抓住他的腕子。两个手指搭在他的脉搏上就号起了脉。



    他的一对眼睛还眯缝起来。摇头晃脑的念念有词,不知道嘴呢再说什么。



    “左关虚,右关实。身体亏空有大疾。”



    他说出来的话很奇怪,李开阳问他这什么意思?



    “你这还不明白吗公子?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身体特别虚弱,你大亏了。我说的是你身上的气血非常弱。像是你给别人输送过什么气力,我一时也说不明白,反正就是这个意思。”



    李开阳听他说的有八分对,赶紧又问道:



    “你看我还能不能好,有没有办法?”



    那小伙子用手捻了一下须然。虽然没有,但是他就做这个动作。



    “嗯嗯嗯。不要怕,不要怕,我有办法,还没有病入膏肓。你只要按我说的去做,保准你半年之内能够恢复。”



    李开阳一听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纵然是你的方法正确,可是对我来说那就太晚了。



    所以李开阳也不再想自己的事,撤回了胳膊。既然他真的对医学有点门道,那么就不妨让他跟着走一趟。



    随后李开阳就对那个小医生说:



    “你跟我去家里诊治一个病人,可以吗?”



    那位小大夫摇摇头,神态好像很为难。李开阳不解的问道。



    “我就不明白了,你到底是愿去还是不愿去?这不说话总摇头,让我们怎么理解?”



    小大夫有点儿不耐烦,唉声叹气的坐下。



    “我家里还有一位老娘,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我,需要我的照顾,守在家里我还能做点事,离开这里,我老娘如果需要我,那可就晚了。”



    李开阳看得出这小孩儿,还是一个孝子。他对孝子一向崇敬有加。所以再对这孩子说话时,他就特别注重言词和分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