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1098章 新的线路(第2页)





    “巴塘的康宁寺,您老应该听说过吧。”




    老爷子年轻时在川渝黔地区生活过,康宁寺在那些地区包括缅北,都有影响力。




    福伯嗯了一声,很是吃惊,“康宁寺的东西?”




    “差不多!”卢灿笑笑答道,“这次在澳门上岸的那批货,据说是318国道工程队施工过程中,在巴塘康宁寺旧址外围挖出来的埋货。很可能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东西,也有可能是苯教。我知道的也就这么多,您老看着安排。”




    卢灿没有多说,这些信息已经足够。




    电话那边安静十来秒,才传来福伯的声音,“这事我知道了,让三顺带古元去,你忙你的......”




    老爷子完全听明白刚才那段话的意思——这批货来源很特殊,涉事地点很特殊,嫌疑人的种族很特殊,负责走货的人手眼通天,身份也很特殊......所以,老爷子第一时间将卢灿撇开。




    “我没打算去。让古师兄去挺好......”卢灿笑着答道,旋即又补充一句,“怕是会有一些羊皮卷经文或者草纸经文碎片什么的,最好再安排饶老的哪位弟子跟着走一趟,别漏了那些零星碎片。”




    卢灿与福伯聊了会,又问了谢三顺几句。




    谢三顺收到消息时,刚好在左近,没能第一时间和卢灿联系上后,便匆忙赶到虎博。一直负责与他对接的宗越宗老不在,他只好找到奎荣,奎荣做不了主,直接将他带到福伯办公室。




    他所了解的信息也不是很多,只是比赵太来多了一点消息——出货方是混迹港澳灰色地带大圈仔,面生的很。捎带着,他还抱怨了句,最近大圈仔很活跃,又不讲规矩,与地方帮派势力屡屡过招,这帮人狠辣不要命,难缠得很。




    大圈仔做的盘?




    卢灿突然想明白康宁寺文物消失案的某些环节。




    香江大圈仔并非特定帮派组织,而是某个人群的泛指称呼,这一人群的主要构成,为七八十年代退役老兵,部分上山下乡的知青,以及一些社会盲流。这些人偷渡香江后,迫于生计,走上犯罪道路,继而称谓“跨境犯罪”的代名词。




    这些人与传统帮会势力相比,具备更强的侦查和反侦察意识,很难对付——八四年的《省港旗兵》就是根据大圈仔的真实案件改编电影。




    另一方面,维护川藏线的工程队,原本是一类军种,但在八十年代的军改之后,工程兵种被裁撤,成为地方服务组织,也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都是八四大裁军的产物,指不定川藏线的工程队中就有人与飘荡在港澳穗地区的大圈仔有联系,且关系不错。以至于这批文物一出土,就被识货且有门路的工程队负责人装车运走,直接送到境外。港澳这边又有大圈仔接手,负责上岸出货。




    整个过程快捷无比。




    又鉴于工程队原本的军伍服从性,这条消息很容易被人为的压了下去。




    等调查组的人到来,自然一无所获,最终只能定性“神秘消失”。




    巧得很,纳德轩安保的大多数成员,也来自退役士兵。




    所以,在卢灿对丁一忠吩咐一声之后,庞大的消息网络,立即运转起来。等他傍晚回沙田时,潘云耕安排人送来相当齐全的资料,几乎完全勾勒出这一事件的全过程。




    澳门负责出货的大圈仔,领头的那位,绰号“大东”,真名王鹏,凉山人。早几年偷渡澳门,拉上几位游街仔,在花王堂新桥一带“收租”,渐渐闯出名堂。




    去年曾回老家一趟,又带来几位兄弟,逐渐做大,成为花王堂一带颇有名气的势力。




    凉山靠近康巴一线。




    这位王鹏八成是去年回乡时,与工程队的人建立联系,从而拉出一条新的走货线路,将高原上的文物,运送到澳门上岸。




    新世纪之前的二十年,应该算得上国内盗坟掘墓走私古董文物最疯狂的时间段之一,与经济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政策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




    “穷山恶水出刁民”,与其说是人性,还不如说是生存压力。




    相对应的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生存问题解决之后,素养才会相应提高。




    卢灿将资料翻完之后,考虑了好一会儿,又将丁一忠找来,“能直接联系上大东吗?问问他,我们的人能不能先上船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