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明 作品

第一百七十七章:糜烂


  「既是巡抚大人之命,我等定当竭心尽力。」

  谭应凤面色肃然,双手抱拳,义正言辞道。

  虽然陈望只是指挥同知,他才是汉中卫的指挥使。

  但是谭应凤很清楚自己这个卫指挥使到底有几斤几两,所以毫无心理负担直接选择了从心。

  他肩膀上面的脑袋只有一颗,他嫌命长了,敢和现在汉中镇的镇守副总兵顶牛?

  更何况陈望上面还有几尊大神,援剿总兵官曹文诏,陕西巡抚孙传庭、三边总督洪承畴,哪一个搬出来他都只能是趴在地上回话。

  陈望说是奉了孙传庭的命令来整顿卫所,整理军务肯定不假。

  一般的总兵、副总兵,都是在都督府之中挂职,而陈望却是挂职在汉中卫中,这就已经是一个左证了。

  要知道汉中卫指挥同知虽然也是从三品的军职,但是这个从三品却没有多少人会当真,比不得都督府中军职的含金量。

  「汉中府内多年以来一直处于动荡之中,流寇势力逐渐坐大,府内军民皆是苦不可言,深受流寇之毒。」

  「我等虽然有心杀贼,奈何手中无力,多番进剿都以失败告终。」

  谭应凤长叹了一声,作苦大仇深状。

  「所幸陈大人后来进入府内,先斩张原、后败王成,才解了汉中府的危局。」

  陈望嘴角不由的抽动了一下,不愧是当卫指挥使的人,打仗虽然不行,说起奉承的套话来脸不红心不跳,演技也是一流。

  要不是知道这谭应凤的事情,而且他也不再是官场的初哥,恐怕还真能叫谭应凤这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给忽悠住。

  这谭应凤当指挥使,统共就带了一回兵和流寇对阵,还是上次汉中城外对决张原的时候。

  当时卫中剩下的一个指挥同知跟着周遇懋打仗,原先领兵的指挥佥事在荞麦山一战被张原砍了脑袋。

  卫中能带兵的人没有剩下几个,而汉中府的知府催促的急,瑞王也在汉中城,谭应凤被赶鸭子上架才不得已亲自领兵。

  然后那一次,张原还搞了一个里应外合,差点让谭应凤把小命都丢了。

  从那一战后,谭应凤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又没了,而后又开始当起了缩头乌龟。

  陈望放下了茶盏,斜睹了一眼谭应凤,脸有点黑。

  「我来只是为了整顿所内弊病,奉承话不必多说。」

  谭应凤面色微僵,他看到了陈望的面色阴沉了一下,然后瞬间便明白了自己的马屁这次拍到了马腿上。

  汉中之战后陈望确实是砍了张原当了汉中参将。

  但是后面就是立刻被高迎祥带着几十万兵马围在兴安城。

  汉中府的县城在陈望手里都丢了四个了。

  还说什么解了汉中府的危局,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巡抚大人命我清屯增课、训练军卒,可否将相关的书籍文册交来一览。」

  陈望靠在椅背之上,澹然开口道。

  朝堂之上说话做事都需要万分小心,因为基本上都是得罪不起的人。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那些文官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满口的仁义道德知乎者也,但是私底下都是阴招和狠招。

  但是现在在这汉中卫之中,官场之上的大部分规则他都可以不遵守。

  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压着手底下人不只两三级。

  在这段时间,陈望也大概对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了一个了解,也知道了自己多次升官为什么这样顺利。

  曹文诏到灵宝拜见洪承畴之后,实际上便已经是成为了洪承畴的嫡系。

  这个时代,家

  丁和主将的关系,亲如同族。

  自己作为曹文诏的家丁,自然而然也被洪承畴划分到了嫡系的序列。

  后来补给不断,盔甲武备给了那么多,军饷也没有怎么太缺过,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陈望原先本以为所有营伍得到的补给都差不多,后面见到周遇懋后才知道没身份没背景的营将有多惨。

  一千多的正兵,都凑不出六百领的布面甲。

  当初在淳化,洪承畴派的后勤队便给他拉了差不多四百件布面甲。

  虽然在朝堂之上,他作为副总兵不过还是一个小虾米。

  但是在汉中府这一亩三分地,尤其是汉中卫中,他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而是需要其他人揣摩他的心思。

  「可以,可以。」

  谭应凤连连点头,哪里敢说半个不字,而后转头对着坐在小心翼翼坐在一旁的王元康吩咐道。

  「元康,还不快去拿文册交给陈大人查阅。」

  听到命令的王元康当即起身,他对着陈望行了一礼之后才退出了堂中,而后便快步跑了出去去取文册。

  「卫中如今实有多少正军。」

  陈望的目光在王元康的背影上停留了一下,而后又转移到谭应凤的身上。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