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盘大佬粗 作品

五九二章 水车轴承



                后世的孔子庙,除了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现曲阜孔府内家庙、衢州家庙之外,其它的孔子庙,其实是古代的学校,也就是学庙,属于官办学堂。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孔子庙其实是学校,所以清朝末期变法维新之时,有人建议把孔子抬出来,算作中国的教主,以期和基督教对抗,还主张开放文庙。

    殊不知,中华本无孔子庙,不过是学庙当中祭祀着孔子而已。

    庙宇当然可以开放,学堂怎么开放呢?清华大学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你能随便进吗?

    由此可见,古代的官办学堂一直以来都形同虚设,大部份人都不知道,文庙其实是国家办的学校。

    到了唐至五代时期,兴起了一种民间学堂,宋朝时候,开始进入鼎盛期,也就是书院。

    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皆起于北宋,算是为华夏古代教育事业,注入了一道新鲜血液。

    民办书院的方式有三种:

    一:由道德学问高者,筹集创办。

    二、研究学问的读书人共同集资创办。

    三、有权有势者出资创办。

    书院所传授的学问,与官办学堂的学问,是不一样的,

    官办学堂传授的学问,是出于国家需要,对国家有利的理论,政治色彩较浓。

    民办学院则更为灵活,代表着对新兴事物的追求,开辟创新。

    随着宋朝之后科举制度渐趋完善,学院基本代替了官办学堂的地位,所以孔子庙其实是学堂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官办学堂已经不是主流了。

    杨铭也一直在思考怎么能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在全国各地兴办学堂,为国举才那么唯一的方式,就是民间筹办。

    但是你得先告诉人家,民间学院出来的读书人,可以参加科考,这样一来,才会有人筹集创办。

    当下的朝堂,可以说除了杨铭之外,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民间学院的出现,会对国家带来什么影响,他们的眼光毕竟束缚于当世,很难想的那么长远。

    但是想要将学院在全国推广,书的问题,你得解决。

    书在大隋,是无价之宝,你想印刷之后普及大众,难度非常之大,雕版印刷术,这都好说,简单的一批,但首先的问题就是,谁会让你印刷呢?怎么才能印刷呢?

    秘书省的藏书,皇家子弟都不能随便进去翻阅,何逞他人乎?

    说到底,还是需要一场大洗牌,但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杨铭要是敢这么做,其实和历史上的杨广已经没区别了。

    不能急,也急不来啊。

    造纸场,在大隋是归太府寺管,全国的造纸厂只有二十多家家,北方居多,南方以绍兴、安徽南部、南京、扬州、广州为中心,纸质是基本相同的,就是产量不太行。

    京师的造纸场是最大的就在原先的汉长安城旧址,这里现在叫长安县,但是县衙在大兴城里面。

    杨铭在太府寺几名官员的陪同下,专门去那边瞧了瞧。

    工艺嘛,大概还是那四个步骤:原料分离、打浆、捞纸、烘干。

    而且长安的造纸场还是用的水车,这里有潏(yu)河,渭水的一级支流,不缺水。

    但是水车古代有个毛病,因为是木轴承,所以建不了多大,而且非常容易磨损,三天两头就得换轴承,所以纸张的出货量不大。

    造纸的主要材料,是破旧的麻布,而不是麻类植物的原材料,所以也叫麻纸,像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就是这类纸做成的。

    首先原材料就贵了,麻布,是衣食住行的衣,其本身就是与粮食货币直接挂钩,是硬通货,老百姓可以没有纸,但不能没有衣。

    所以即使是破损的麻布,也是价格不菲的。

    原材料贵,工艺落后,加上出货量低,导致纸张的价格非常之昂贵,麻纸的质量也分好坏,主要分粗细厚薄,有上等白麻纸,中等黄麻纸和下等粗麻纸。

    现今价格分别是三百钱一张,一百钱一张,五十钱一张,而且一张纸并不大,隋纸其实并没有大小标准,看你用途如何,经、史、子、集四大类书的纸张标准都不一样,在京师售卖最多的规格,是长四尺,宽两尺,也就是1.4米x0.7米。

    最便宜的粗麻纸,老百姓是用得到的,这也是家庭中的一项大开支,什么时候用呢?祭祖丧事用来制作纸钱和祭品。

    这也就是为什么,经常有老百姓去捡别人的纸钱,保存起来,等到自己家用的时候再拿出来。

    祭品中的整张纸,代表衣服,等于是给过世的亲友烧件衣服穿,因为纸本来就是衣服做的,纸钱就不需要烧了。

    杨铭在造纸场呆了三天,大致了解其工艺之后,便返回了宫里。

    他要改进造纸术,只有纸张产量大了,价格才会降低,当平民也能用得起的时候,文字的传播就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