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见晓 作品

第 200 章 北胡之难


  一夜风雪已过。

  城外山岭上的松柏都挂了一层冰凌,在阳光下反射出晶莹的美丽的光芒。

  与平阳相隔了白茫茫的姑射山,两边相隔五十里,即使山岭不高,黄河冰封,按照军事的角度,襄陵也并非适合的驻军地。

  但冬季出兵,在野外扎营,严寒会是比匈奴更残酷的敌人。

  每天都有被冻死的士兵,看上去并不虚弱的青壮年,前一天入睡还是好的,清晨同铺得伙伴,就不能再晨起一起操练。

  荀柔亲眼看见脸色青白僵硬的尸体被抬出营去,然后成为每日上报的数字。

  只有粟米管饱是不够的,必须有肉食,大量的肉食才能提供足够的热量抵御严寒,坚不可摧的城墙抵御风雪。

  处理过得兔皮沉重且有浓重的味道,但顶风站在城上,荀柔却恨不得把整张脸一丝都不露。

  他亲手养的小灰寿终正寝,兔子兔孙们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总之是最后没有一只活着被带出颍川。

  ——这似乎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河东尚且如此严寒,雁门、五原、云中又是如何,若不亲至,实在难以想象。”荀柔感叹。

  北方胡族对中原不能间断的热情,在这样的天气下,也不是不能理解。

  随行诸君,除了亲信军吏,就是被抽调来的学吏,都来自中原,也少见北地严寒,彼此相顾接不了话。

  倒是徐庶这个出生颍川的游侠,见识广博,“听闻并州北面风物习俗俱与塞外相似,百姓多以放牧为生,少耕作,每至岁末,胡族便南下袭扰,抢掠粮食与人口,呼之为‘打谷草’。我还听闻,胡族对牛羊马匹的性命,有时候比人命还重,在冬季,粮草需供给羊与马匹,次后才是人。”

  “如此不知教化,不懂仁爱之道,与牲畜何异?”有人道。

  群吏纷纷附和。

  荀柔转过身来,“土地贫瘠,只能放牧为生,流离无所,天气严寒,亦无片瓦遮身,生存艰难,劫掠中原,是北胡求生之道。”

  众人惊讶又茫然的望过去。

  “诸君,丰饶、温暖、安定,何其可贵,谁见不想占有,诸侯之争,与中原与北胡之间相较全然不同,至此地方知胡族生存之艰,诸胡亡我之心不死。”

  北方袭扰中原,上千年轮番换人依然如故,并不只是贪婪啊。

  “我之所指并非今日,也非指一时,而是胡族窥视中原永不会停止,大汉警惕之心,也绝不能停止,盖因此乃关系两族之人生死存亡之地。”

  五胡乱华、金元入侵,女真南下。

  中原与周边偏僻之地的矛盾,是对生存之地争夺的矛盾,除非科技进步,人类生存环境改善,否则斗争永远不会消解。

  他总算找到怎么阐述“矛盾论”了。

  矛盾,是辩证思想的核心,以及解释世界最重要的方法,是他一直希望带给这个时代的东西。

  《四民论》中,固然隐含矛盾的概念,但毕竟表达得隐蔽,但拿异族入侵中原来阐释矛盾的核心观点,那肯定一点问题都没有。

  顺便也给以后的人提个醒,放弃和平幻想,随时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战斗。

  群吏中有人震慑,有人思索,至少没有人茫然懵懂,荀柔还挺欣慰的。

  探哨跋涉雪岭,带回平阳的消息。

  围攻平阳的于夫罗部,其实并不精锐,而匈奴长途辗转的习性,也让他们既不能带大型的攻城器械,也不擅长于攻坚。

  他们只是人数多。

  整个南匈奴,一十二部,在于夫罗父亲一代分为了两半,有五部背叛,散落在并州,或成林啸之匪,或投靠更北部祁连山下的鲜卑族,另外七部有于夫罗统领,一直居无定所,四处游走寻找安生之处。

  也就是说,于夫罗并不是普通意义的出兵,他只是带着他的整个部族,所有人,男女老少,超过十万人,仗着人多,抢劫着村庄到达河东。

  与其说他们是一部军队,不如说他们只是更比较精锐的流民。

  并州本就贫穷,这几年更是人烟稀少,抢劫都找不到食物,于夫罗南下,既是策应袁绍,也是来求食。

  他们的目标不是平阳城,而是周围没有保护的乡里,想要像过去一样,一路南下,抄掠了人口粮食就靠着高速机动跑路。

  但张辽深知匈奴以战养战的习性,将百姓转移入城中,坚壁清野,并与梁肃一同四处设卡,游骑放哨。

  平阳位处于两山之间,依靠黄河,虽然对比一般关隘,这片空间稍微大了一些,但如今在平阳城的两位主将,都是谨慎之人,所以可以依托地形,阻止匈奴南下。

  这才最终造成在平阳城附近僵持的情况。琇書蛧

  前去平阳汇合,多这三千人马,无论是用在守城,还是攻击,对数目超过十万的敌人,简直连添头都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