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见晓 作品

第 196 章 河东之政


  “...今岁安邑盐池总计产盐一万石,如今供关中尚算充足。”

  “...各处铁官共炼得铁五百万斤,依太尉之令,一半铸农具,一半为兵器,已得各类农具万余件,甲五千,刀五千,箭十万。

  “兵甲发往军中,农具各县均报不足,亦按数拨往,今岁再造出则暂屯于平阳、皮氏、安邑三处兵府,若何处有缺,则方便调配。”

  “...河东各地田收丰薄已有数县上报,与旧例相较,今年应算丰年,不过具体数目,还待段太守税收之后方得。”

  荀彧条条述来,条理分明,并将整理好的簿册放在案上,以便荀柔查阅。

  夏季未过,青年一身青灰色葛布窄袖,纶巾束发,朴素无华,唯容颜皎皎,清香依旧。

  “戏掾已将河东十六县皆丈量归册,太尉不知何时见他?”

  “待会儿就见,”荀柔答道,“其实也没什么可说,我当然相信志才,让人将数目再滕抄两份,一份存兰台,一份存尚书台,原稿留在河东。”

  从古至今度田的难度都不在任务本身上,戏志才是聪明人,不会在这事上糊弄。

  “好。”荀彧点头,“然,戏君辛苦数月,太尉应当面勉励,”荀柔点头答应,他才继续道,“这一月来,东逃至河东百姓有三百余户,八百余口,录计户籍,虑已至收成之期,耕种难再有获,百姓无以糊口,段太守已将人安排至屋舍,至铁官、河道、织社、军田等为工,以为赈济。”

  “这是兄长提议的吧。”荀柔肯定道。

  段煨既无此心,也无此能。

  荀彧轻摇摇头,却也没有否认,只继续道,“初次绢帛已同荆州蔡氏谈定,一匹得三百钱。”他顿了一顿,“只是,夏后桑叶渐渐不足,且河东天气炎热,蚕种既少,且结丝不佳,彧令各处更以葛、麻补之,如今秋收为重,布帛未收拢,但大抵只能各得万余匹,远不足初批五万之数。”

  堂兄每说一句,荀柔就只有点头,等他说完,竟露出惭色,荀柔简直长叹一口气,“阿兄啊阿兄,若无有阿兄,我可怎么办。”

  赞美之意实在直白,溢于言表。

  让对座的荀彧,也不由得露出些许赧色,“太尉过誉了。”

  荀柔摇摇头。

  河东推行新政,全无旧例可循,自己主持过深知艰难,中间还夹杂一个秋收,堂兄上手却完美无缺,天衣无缝,这不是因为聪明,而是用心不同。

  段煨作太守还算勤勉,但河东民政,要等到秋收后才能统计,堂兄荀彧手中的盐铁、织作各项数据却整齐清晰得随时可以抽查。

  他哥化身卷王,他却不是黑心资本家,不能因为堂兄的才能,忽视比他人多数倍的辛苦。

  “本不该让兄长如此辛劳,但除了兄长我再无可依。”

  段煨作为河东太守,如果能稍微分担一点,都不至于所有事都要堂兄照顾。

  荀柔虽然清楚段煨谨慎,但谨慎未尝不是推脱,他能信任的人很少,不是因为人心,而是因为能力。

  “分内之事,何言辛苦。”荀彧摇摇头,他是真未觉辛苦,“织社若要得太尉所愿之数,明岁还要多植桑树,不过此事可暂缓——那些追随太尉来河东的士人,太尉还未准备好如何安排吗?”

  他微微一笑,露出欣悦之色。

  从雒阳杀董卓之后,荀柔有了一些非颜值的迷弟,等《史论序》、《四民论》等文章逐渐发酵传播,更有一些

  青年士人接受他的观点,对他产生了崇拜之情,成为他的拥趸。

  在他这一次离开长安时,一些士人跟随了他的车马,一路同到河东。

  “原本是要让他们再自己待些时日,”荀柔也回兄长一笑,“不过河东诸事,阿兄安排得比我妥当,我还是做点自己能做得吧。”

  这些人真因为崇拜他的理念,还是崇拜太尉之位,他的看法可没有兄长那样光明,不过也无所谓,混口饭吃嘛,不寒碜,大家都不容易,老实干活就行。

  第二日,安邑的集市前张贴出一张布告——考试招聘胥吏与学吏。

  胥吏要求恤民时务,也就是服务百姓,学吏要求教民宣化,也就是沉心扫盲。

  薪奉不高,只有百石。

  不论身份,只要识字能写,户籍明确,均可报名。

  学吏是为扫盲招的,胥吏则是因为左冯翊吏治不振,被荀柔罢免、杀掉不少,临时抽调河东人手补充,现在两边都存在大量的基层公务员缺口。

  布告一经张贴,很快引得喧然。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并不新鲜,新鲜的是报名不需要举荐,只要有一张名籍,新鲜的是斗升小吏还需考试。

  这又不是三公府,公府不给俸禄都有大把人想进,这可真是案牍劳形、田间荆棘里的小吏啊。

  别说还要考试,就是公车征召,大多士族都不屑为。

  布告栏很快被围得水泄不通,士子们踮脚伸脖子,议论纷纷,犹如千百只大鹅。

  “如此德行不足之人也能通过考试入仕?”有士子忍不住大声质问。

  位置太低,不好直说,但却可以找找漏洞表示不满。

  “旧时,也未见小人被阻于仕途外。”

  站在布告旁的青衣小吏,眉目清秀,神色沉浸,言辞却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