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见晓 作品

第 182 章 税赋之论


  重开常朝过后,光熹二年的雪,彻底结束了,可已经冻死的人却再不会醒来。

  长安城外,从积雪中挖出的大坑,柴火烈烈的烧着尸体,无钱取暖的贫寒百姓,衣不蔽体的凑在坑边取暖。

  前少府田芬、大司农张义并两家人带着枷,面无人色跪在地上,旁边一名传令兵大声宣扬着二人的罪行,引得不少庶民围观,指指点点。

  杀人诛心。

  有此一例,相信朝中公卿百官少不得要老实些时日。

  自然也有些反对之声,认为如此这般大违礼仪,就算论罪,让其自退了结,不该这般折辱朝廷大臣,不过这种论调听听就算,荀柔根本没放在心上。

  他终于为貂蝉她们找到了一个适合的位置——恤孤寺。

  寺,不是寺庙的寺,是官寺的寺,所谓府庭所在皆谓寺,太常寺、鸿庐寺此之谓也。

  恤孤,恤老抚孤。

  雪灾造成了无数残缺的家庭,青年男女尚能自立,无人抚养照顾的老弱却无法生存,因此荀柔上书,请朝廷开设一寺,将孤儿、独老收至一处,从少府拨出款项,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以彰显仁德,照明天下。

  考虑到这是一个纯公益性质的部门,放在少府之下,长官恤孤令,秩仅四百石,其下恤孤使,比三百石,再下为吏,百石,比同等级的部门,全都低上一档,但也算正式公务员。

  这些姑娘没有侄女荀襄的身份,长留军中始终还是危险,除非荀柔舍得让荀襄去成立女兵营,将本来可以青云直上,拔高这时代女性上限,与男子同列平等,成为指挥千军万马将帅的阿音,又回到原本的舒适圈。

  几个适合的女孩留在军中,在荀襄身边协助,余者都答应进这个新部门。

  她们都读书识字能写,多数会算,也各有其长,性情柔韧,比起刀枪,她们更会与人打交道,比起从军,文官体系更为适合。

  少府虽是外官,却多掌宫廷内事务,这个看上去像做保姆,又像吉祥物的新部门,并没有引起百官重视。

  大多人将之看做内廷部门,恤老抚孤,听上去就是女人的事。

  ——但毕竟是官署。

  除了要亲手照顾老人孩子,躬身自下,作为官署,管理、出纳、物资、人事、记事,部门虽小五内俱全,且因有幼孩,还需要承担一定的教育启蒙任务。

  即使不是为了安置这些女孩,他也迟早要设立这个部门。

  他所期待的,并不只是放在京城里做给天下人看的面子工程,而是要逐渐下沉到州、郡、县,甚至天下,与此同时,他也期待着有女性能凭此乘风而上。

  这是他能给这个时代女子的一个出口,或者说一个机会,若有那等有能力,又志于做一番事业的女性,以此为起点,绝不会让她们失望。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恤孤寺既然设在少府之下,后续自然有钟繇,荀柔并没有参与其中,上书那篇文章也文书代劳。

  他真正亲手所写另有其文。

  《四民论》因为删减,虽然在长安传播,却并没有引起广泛的讨论。

  倒不是说无人感兴趣,毕竟是掌政的太尉亲手所写,就冲着这个名头,也会有人热情传抄,但主旨隐藏得太深,除了世卿世禄的世家,引起士人普遍欣羡外,讨论都不知从何说起。

  至于少数人隐约体会深意后,只会暗自心惊,不会

  到处宣扬。

  真正在这个冬日,引起士人、儒生们讨论的是荀柔另一篇文章《史论序》。

  从名字就能看出,这是一篇“序”作,并非正论,但短短数百字文章,从三皇五帝一路说到大汉。

  远古幕天席地、茹毛饮血、毫无道德,有巢氏筑居,燧人氏有火,大禹治水,到如今人居土木之室,炊饮为食,法律规范。

  从远古百十人为群落,炎黄并两河流域于一方,到如今十三州华夏大地皆属汉土。

  从以一姓为贵,到周天子广封亲族,到如今选贤任能。

  表面看,这篇文章与韩非的《五蠹》有些相似,都是论述古今差异,但实际主治却千差万别。

  即使是韩非,也难以摆脱孔子尊古之意,认为上古固然条件简陋,人民道德品行却高于今世,这篇文章完全相反。

  前进。

  荀柔整篇文章从古论今,从社会格局、政治政策、人民生活提出方方面面,只说明一个道理——进步,时代在进步,国家在进步,人民的生活条件、思想品德都在进步。

  华夏民族在曲折盘旋中,激浊扬清,不断前进。

  这是一个尚未被儒家完全占领的时代,是一个尚能包容各家学说的年代,百家争鸣繁花盛景遗迹尚存,仍被人念念不忘。

  私家著史写孔子崇尚的上古禅让,其实是推翻□□,舜囚尧,禹逼舜,取之帝位。

  这故然不是主流,却比之后世众口一声要宽容得多。

  所以,这篇有悖于儒家追求复古思想的文章,并没有遭到完全的反对之声。

  年轻士人大声诵读文章,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寻到希望。

  当然主流骂声也相当大,孔老夫子的二十代孙孔融,孔文举公就公开实名骂他数典忘祖、背德弃义、扰乱纲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