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光华力挺徽宗修道

    第二天上午一下早朝,徽宗远远就看到梁师成已经在垂拱殿候着了。nianwei他的旁边,站着已经由代转正的礼部尚书蔡攸。待徽宗走进大殿,梁师成就说:“皇上,王诜王院长大人今晨子时三刻去世了。”



    尽管徽宗有思想准备,尽管从去看过王诜之后,心里已经有数,知道最多就是一两天的事儿,可此时听到梁师成这话,还是浑身一震,顿觉两条腿,像被抽了筋,又似棉花套子做的一样,又软又酸,差点儿就跪在地上了。



    站在徽宗一旁的杨光华,一看徽宗的反应,立即上前,从后面托住了徽宗的后腰,杨戬也从另一侧扶住了徽宗的肩膀,然后两人把徽宗扶到龙椅上坐下,又招呼小太监抓紧端来了热茶,让徽宗喝上。徽宗定了定神,才说:“唉,才五十七岁呀,正当年呢。平时看着好好的一个人,说不行就不行了。这人呢,真是没法说呀。怪不得老人们都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此话一点不假呀。朕昨儿刚刚去看过,今天呢就不去了。他走的时候,朕再去送他。”



    在徽宗没有登基为帝之前,从感情上来说,郑国公主和王诜是别人无法取代的。而王诜又比公主更有特殊性。王诜既是他的挚友,又是他的亲属,还是他的老师,可谓亦师亦友亦亲。而今,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两个人相继离他而去,对他的影响,甚至说打击都是不言而喻的。



    他们的相继离世,对徽宗造成的直接影响、或者说是启示有四个。



    第一,徽宗看到了一个事实:不管帝王还是百姓,生命都是脆弱的,也是短暂的。倘若遇上不测事件,只要一口气儿上不来,一辈子也就交代了。所以他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死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活的长久一些,该是可能的。若说一般人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帝王的他,应该是不难的吧?从大秦始皇帝起,帝王们就找寻长生不老药和长生不老术。究竟有无长生不老药和长生不老术?至今还是个谜。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从始皇帝以来的历代皇帝,不但没有长生不老的,反而有不少寿命还不及平民。汉朝的汉殇帝刘隆和汉冲帝刘炳就是典型,一个仅活了一岁多,另一个才刚过两岁。所以,徽宗认为,追求长生不老是不现实的,但想办法活得久一些,多享受一下帝王的极品生活当是能实现的。有了这种主导思想,他就十分佩服真宗先帝了。从宋真宗起,大宋在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大力宣传道教,虽然并不反对佛教,但官方大力倡导和推崇的是道教,其中一个重药原因,就是据说道教能教人以长生不老之术,并且还能炼制仙丹,延长寿命。既然修道能够延长寿命,为什么不去修炼一下,或者说发挥道士的作用,让他们为自己炼丹呢?或许太上老君炼丹的事儿就会在眼前实现呢?



    第二个启示:既然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无常的,何不抓住有限的生命和短暂的时间,就像王诜说的,去多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儿,自己高兴的事儿,能让自己快乐的便服的事呢?唐朝大诗人李白不是说过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嘛。也有人说,人活着就该及时行乐,有条件有机会不去及时行乐,那是天大的傻瓜!世上有很多没有条件的人,都创造条件也要去行乐,何况自己的大宋朝完全有这个条件,自己也有许许多多机会呢?自己已经把这基础打好、机会对自己来说时时处处都会有,比如说,有人帮自己打理朝政,有人帮自己掌权,有人给自己做事,那自己为何不去更多更好地享受呢?今朝有酒今朝醉呀,今朝不享受,明天空后悔!



    第三个启示:不论当皇上还是做平民,都应该有知己的朋友,要好的哥们。王诜一生,若不是交了他这个先是王爷、后是帝王的好朋友,好学生,那他去世的时候,不光不能那么风光,而且会走的很凄凉,很难堪。跟王诜一样潇洒一生的当朝诗人柳永,不就是典型吗?死后无一亲友送葬,若不是几个歌女凑钱给他买棺材,就只能暴尸荒野。再看王诜交下的其他几个好友,朱缅在得知王诜去世后,连续两天两夜,骑马狂奔,赶到京城来给王诜送行,并且给他置办了那么多的丧葬礼品;而跟他要好的高俅、蔡京、杨光华,就更不用说了。他徽宗作为帝王,也交下了一批挚友。杨光华、高俅、杨震、梁师成,张大山、杨戬、童贯和朱缅,这些人虽然他们都是自己的臣子,可也是自己最最默契最最知己的朋友,他们为自己忠忠诚诚勤勤恳恳的卖力,不就是帮自己支撑着大宋江山,支撑着这个国家吗?但作为帝王交朋友,跟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对这些忠诚于自己、与自己肝胆相照、甚至以命相许的朋友加臣子,自己有条件厚待他们,也一定要厚待他们,只有这样,到了关键时候,危难之际他们才能为你赴汤蹈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