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皇上无奈收回成命(第2页)



    “至于管人嘛,你要记住:作为帝王,对谁都不能完全相信,也不能完全依靠。不管这个人多么优秀、多么能干,你对他的信任和依靠,都要留有空间。这是帝王之术的重中之重。一定要记住、记牢。”



    “你只看着杨光华写了那么一篇文章,考中了个状元,你就决定让他做你的秘书。这是不是有点儿太轻率了呀?我说过,咱不能忘恩负义,但并不是非要给他那么高的地位,你给他安排个好点的职位,也是一种回报呀,对不?再说了,我同意你选个秘书,一是不必这么急,二是一定要慎重。”



    徽宗听着,心里也在想着。接过太后的话茬:“我想让杨光华当秘书的原因,除了他具备我说的那些条件,还有两个原因,太后您不了解”。



    太后问:“噢?那你说说我听听”。



    徽宗就说:“杨光华的家父,是杨员外,也就是杨继业的后代。说起来他跟咱们皇家还是亲戚。杨家可是世代忠心报国,这一条让我觉得杨光华的忠心、忠诚和义气,肯定是没问题的。第二条,杨光华是个大才子,他不仅仅是考中了个状元,写了那篇文章,他的文采好,口才也好,还有他对书法绘画音乐,朝廷的政治经济,都懂得很多呢。有的还很精通,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没有这么全面的,没有这样感觉有缘分的。既有才,又忠诚,也就是才德兼具的人,应该成为国家的栋梁。还有一点,他长得特帅,特标致,简直就是当代美男子”。



    “好啦好啦”,太后打断了徽宗的话,“嗯,在你的眼里,这个杨光华那就是一朵花呀。你说的这几个方面,从用人的角度说没问题。既然你这么看重他、这么喜欢他,我不阻拦你,只是我想问你,能不能先让他到翰林院,或者中书省锻炼上一两年,再来给你当秘书啊?”



    徽宗低着头,没有看太后,只说:“在朝廷里,至今连一个我熟悉的人都没有,我现在必须要有个知心的、贴心的、忠心的人帮我的人,章惇他们这些老臣,没人把我放在眼里,他们不会忠心耿耿帮我的。杨光华虽然年轻,可是他肯学、愿意学,所以我想,让他直接就来给我做秘书,当年的上官婉儿,十四岁,则天武皇就让她掌管诏命,当起秘书来了。她还没考过状元呢,不是也干得风生水起名传外海内外吗”?



    太后毕竟是极聪慧的人,她听着徽宗的对答,觉得她一手扶上位的这个年轻皇帝,思想进步蛮快,正在慢慢成熟起来,这让她很是欣慰;但她也非常清楚,如果这事要按徽宗的想法办,势必会跟章惇等老臣弄拧巴。所以只能折中一下。于是就稍稍提高了一下语调,“你的这些想法啦,安排啦,我觉得都挺好,只是,你配专职秘书本身没有先例,就会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再要让一个刚刚毕业的人做你的秘书,势必会引起许多矛盾和问题,那样不但影响你的声誉和形象,也对你以后的执政造成潜在的障碍。所以呢,最好让这个杨光华先在中书省给中书舍人当个助手,既能学习锻炼,又能常在你跟前出入,你需要他的时候,一句话就叫去了。等时机和条件成熟了,水到渠成时再让他做你的秘书,那样才能服众,还能促进他的成长。你看,这样可中?”



    徽宗缓缓地点点头,但眼神里满是无奈和凄慌。太后犀利的眼光看得清清楚楚,便又深情地看着徽宗说:“唉,当皇上啊,不容易。这用人呢,尤其重要,也很是关键;只有用对人,用好人,也管好人、管住人,你的皇位才能稳固、咱大宋江山也才能永固啊。”



    “我一定牢牢记住太后教导,让太后放心”。徽宗这话是真诚的,实在的。



    “那,就让杨光华来我这里一趟吧?我也见一见这个小伙子”。



    于是,徽宗就吩咐梁师成去叫来了杨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