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人民包围圈

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场战争,就是长达十年的南疆自卫还击、反击作战。

 大家都知道,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受到了地形、战争规模、战争形态影响,双方进行了大量的侦察作战。

 而大家熟悉的侦察作战,更多是收复两山之后,各侦察大队的轮战,至今为大家津津乐道。

 其实这种侦察作战一直贯穿始终。

 比如在79年出境作战结束之后,我方一直没有放松对当面老山、者阴山之敌的侦察,观察其工事构筑、观察其兵力调动,甚至利用各种机会诱捕、越境捕捉俘虏。

 在此过程中,我方侦察兵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天天穿着迷彩服,带着照相机、夜视仪,采取渗透潜伏的手段溜过去。

 这都是电影电视情节。

 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大多数时间内,我方侦察兵都换成当地老百姓的衣服,终日帮助老百姓在边境线上播种、插秧,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完全和群众打成了一片。

 唯一不同的是,在普通老百姓衣服下面,还藏有武器。

 而虽然当时有人为划分的国境线,但是两边的老百姓世代居住在此,很多都是亲朋好友。尽管双方处于战争状态,但是对方的边民仍旧定期过来赶集。

 出售各种土特农产品,购买所需的各种生活生产资料。

 在当地老百姓和民兵的帮助下,自然能够获取对方的很多情报。

 更关键的是,对方的军事人员也经常越境过来采购生活物资(八十年代初,虽然我们也一穷二白,但是经济已经开始腾飞,比对面的工业化水平、经济水平要高。)

 这要抓俘虏,可是比越境抓俘虏要高效的多,更安全得多。

 而这种情报只能靠老百姓来提供。

 大概是81年的一天,长期驻守在边境的十一军侦察部队,经过缜密策划,在一次赶集中,以去家里看货的名义,诱捕了对方的一名班长。

 这名班长提供了大量者阴山的部署、工事、武器配备等情况。

 因此战士们都普遍认为,自己就是现代八十年代的敌后武工队。

 说了正面例子,再说说反面例子。

 我们来看看莱芜战役。

 莱芜战役全歼了李仙洲五万多人,当时有句名言大家都知道:‘就是五万头猪,三天也抓不完啊。’

 当时处于弱势一方的华东野战军,为何能在山东战场屡屡获胜?机动速度就是个重要因素。

 然而都是两条腿,而且果军的汽车应该还更多一些,甚至还有快速纵队,为何总是没有对手的机动速度?

 很重要原因,此时的果军已经深入解放区,每走一步都会面临百姓给他们制造的困难。

 老百姓虽然不能参与正面战场的作战,但是想把自己门口的土路破坏掉,那简直是轻而易举。反正世世代代都是刨地的。

 当初李仙洲率兵南下的时候,就遇到过这事。

 连续几天,当地百姓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将桥梁道路破坏得十分彻底。

 李仙洲的部队哪里修,老百姓就在哪里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