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果断的郭嘉


                 郑玄的题目和夔音寺的题目是相同的,这是一种巧合吗?

  当然不是,如果真的有人认为这是巧合,那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傻子。

  那么这是一个阴谋?一个夫余人看到之后为极为警惕的阴谋?

  很可惜同样不是。

  这确实是一个阴谋,但夫余人知道后并不会警惕,因为这是夫余人设置的阴谋。

  在观看夔音寺的辩论时夫余人认识了许多名士大儒,其中就有郑玄的儿子郑益恩。

  夫余人先是将议题被泄露的事情透露给了郑益恩,见到郑益恩非常愤怒后便倾其所有讨好郑益恩,用金钱硬生生的砸出了如今这个议题。

  所以夫余人并不认为这个议题有什么问题,议题确实是个阴谋,只不过是他们布置的阴谋罢了。

  至少夫余人对此深信不疑。

  不论如何,只要夫余人相信就好。

  夫余无论是自身实力还是战略位置其实都不重要,对于北方那些小国来说它不是最强的,也不是位置最关键的。

  但是夫余本身很重要,曾经夫余也曾短暂强大过,和北方诸国都有仇怨,王弋看重的也正是这份仇怨。

  师出有名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特别是在发动国战的时候,战胜从不是尘埃落定,后续安定的统治才是重中之重。

  翻开华夏的史书,每一个文字都是那么平淡,连在一起的意思只有一个:我们爱和平。

  可这部黑色的历史却是由殷红的鲜血书写而成,在华夏人对外扩张的战争中,版图越来越大,各民族却越来越少。

  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原因其实每一个熟读历史的人都很清楚,他们清楚王弋想要做什么,也清楚接下来王弋会怎么做。

  这是每一位英明的君主在对外扩张时都会用到的手段,不怎么高明,却非常有效。

  所以很多人都不怎么赞同王弋的说法,灭国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这种事情大到宏观谋略、小到细作人选的决定权都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将希望寄托在夫余人犯蠢上面。

  郑玄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少人觉得郑玄并没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其中反对最强烈的便是荀攸和刘晔,他们非常反对王弋使用戏志才的计划,就是因为掌控太低,而且时间太短。

  如果王弋准备用五年时间来解决夫余,那这个计划绝对是好计划,哪怕三年也行,可王弋只有三个月。

  三个月能干什么?夫余人会不会回去都是个问题。

  到时候万一一切都准备好了,结果夫余人还在邺城,那之前所有的投入全部都会打水漂,没有任何意义。

  况且夫余人也需要时间,王弋还不想给他们时间。

  望着两个态度强硬,希望得到解释的臣子,王弋紧皱的眉没有一丝松动的迹象。

  刘晔依旧在强调:“殿下,此时的时机真的不合适,夫余使团的领队死了我们没有任何表示必然会让他们不满,这个时候需要时间来将这件事淡化。”

  刘晔的担忧很有道理,以目前的进度来看,诸连伯的死讯一定会比夫余使团先一步回到夫余。

  如果王弋不给予一个解释,那夫余会不会做带路党不好说,但只要有心人稍微鼓动两句就一定会爆发出仇视汉人的情绪。

  而且只要是个有智力的人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王弋敢肯定夫余国王会一边大张旗鼓镇压,一边悄悄派人散布谣言,将所有的脏水都泼在王弋身上。

  荀攸也在一旁劝说:“殿下,既然要施行这样的计策,那不如派人护送诸连伯的尸体返回夫余,只要一路上宣扬诸连伯的罪行,夫余人只会怪罪诸连伯,不会埋怨我们。”

  现在的王弋已经不像从前那样那么听劝了,他是王,他不能谁说的都听,也不能朝令夕改,荀攸只能想办法补救。

  然而今日王弋格外不停劝说,他没有回应两位重要谋士的建议,而是说道:“我们在这里想一万种可能都没有用,夫余的问题我准备交给文远和奉孝,不如听听他们的想法如何?”

  如何?当然不如何!

  郭嘉能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既然让他做随军参谋,那他只有一个想法:打!

  只要给他军队,他能从天这边打到天那边去!

  果然,郭嘉见王弋提到自己,立即说道:“殿下,此战必须要打,而且就要让夫余人生出那些忤逆的想法。”

  “郭奉孝!你是要疯吗?”刘晔率先反驳。

  可现在的郭嘉早就不是需要前辈教导的少年天才了。

  风度翩翩、举世无双的青年站起身,对着刘晔笑了笑说道:“刘尚书,必须要这么做的原因有四,尚书且听我一一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