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喋血阴山(一)


                 并州,长城外,受降城。

  尽管到了炎炎夏日,长城外的气候依旧凉爽。/

  一望无际的翠色草原充满了生机,清风拂过,绿色的波涛汹涌而去,给人一种虚幻的美丽。

  这种美丽确实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原本应在遥远天际才能出现的海潮却呈现在土地最为广袤的地方,那种咫尺天涯的感觉,见过一次就会让人流连忘返。

  徐荣很喜欢看草原,在他那古板而又僵硬的生命中,大概只有草原能够释放出他内心的自由。

  为官多年,征战半生,徐荣打过很多仗,杀死胡人无数。

  直到最近他才明白为什么见识连普通百姓都不如的胡人会一次又一次攻入中原大地,哪怕被打得粉身碎骨依旧不会断绝。

  也许只有这片大地上孕育出来的灵魂,才会如此肆意的释放着胸中的自由吧!

  徐荣对待这种自由其实是嗤之以鼻的,胡人开心了就笑、生气了就打、想要了就抢、害怕了就跑,这样无拘无束的自由令绝大多数人向往,可是这种自由却只能滋生出混乱。

  徐荣是个刻板的人,他不喜欢混乱。

  看了看太阳,估算了一下时间。今日放松的时间已经过了,徐荣没有半分留恋,转身离去,他需要去办正事了。

  受降城是座土城,城中所有的建筑包括城墙在内都是夯土建造的,荒废多年连个署衙都没有,

  而且这座城也不大,能够塞下那么多器械和两万兵马已经比较勉强了。时间紧促,很多人都在睡军帐。

  徐荣是这里最高指挥官,他当然拥有最好的待遇,一间干净整洁的房屋是少不了的。

  他来到了桌案前却没有坐下,而是从上面的文件堆里找出了一封信。

  这封信就是王弋催促进攻的信,一天前他就已经看过了,却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王弋的为人徐荣认为自己还算了解,是断然不会下达如此愚蠢决定的。

  可是既然催促了徐荣,那就有不得不速战速决了理由。

  昨日徐荣和太史慈商议了许久,所有校尉都参与了讨论,最终却没能得出一个妥善的方法。

  还是老问题,徐荣的兵力不足。

  经过了几个月的互相试探,双方对对方的情报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胡人联军中的乌孙、丁零、坚昆这些势力徐荣并不害怕,他们就像曾经幽州边境的那些胡人一样,战斗力弱得可怜,士气稍微弱一些就会全线崩溃。

  真正让徐荣头疼的是匈奴的两万兵马以及鲜卑主力步度根部的五万大军。

  这些人的战斗力和汉人士卒几乎相当,士气波动对整体的实力影响并不大,除非全线崩溃,否则很难击败。

  徐荣认为凭借自己手上的两万军队和驻扎在弹汗山上赵云、张辽等人的军队很难获得主动进攻的胜利,说到底他们统率的并不是王弋的主力部队,想要凭借硬实力获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步度根这一次吸取了匈奴人的教训,既然是国战那干脆就殊死一搏。他直接将鲜卑贵族安置在军队之中,防备再一次发生被奇袭的命运。

  对于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徐荣也不知道他们是为了什么,也不在乎为了什么。

  他现在需要策划一场骗局,一场让胡人联军去西城驻扎的骗局。

  受降城南面是长城,尽管这段长城很短也没什么人守卫,但是胡人还没有蠢到在城池和长城之间驻扎。西面则是荒漠,时不时就有沙尘天肆虐。

  所以胡人并没有围城,而是将部队都驻扎在东、北两个方向。这是个聪明的做法,东、南、北风都影响不到他们,西风卷起的沙尘还有受降城挡着。

  胡人在受降城前一共安置了九处营盘,每面城墙前都有三座小的营盘在前、左、右三个方向护卫一个大型营盘,又在东北方安置了一个后营做为辎重。

  小营中都是些炮灰部队,大营才是精锐。无论从哪个方向徐荣都不好袭击,哪怕是偷袭后营,两个大营也会迅速出兵支援。

  除非刮起正西方向的大风,徐荣才有机会突袭一下北城的营盘,这还要考虑会不会有被缠住的危险。

  这种扎实的安营功底让徐荣怀疑对方的指挥官不一般,不像是个莽撞的胡人,倒像是个擅长精打细算、读过很多兵书的汉人。

  放弃了擅长的游骑战术的胡人,真的挺难对付的……

  徐荣现在需要让他们去西边安营扎寨,给他创造一个可以袭营的机会。并且他还需要胡人重新捡起游骑战术,四处游弋才好各个击破。

  沉思片刻,徐荣再次命人找来了太史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