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诸葛亮的建议


                 以刘巴现在的能力来说,让他搞经济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让他参与政治斗争,他现在的阅历还差了一些。/

  对于王弋面临的问题他也没什么好办法,毕竟他也是世家出身,来王弋这里也不是为了天下百姓的。

  而且之前的计策他说完就后悔了,计策是好计策,但针对性太强,人身安全很容易出现意外。

  果然,王弋犹豫片刻问道:“子初的意思是……我要先杀鸡儆猴吗?”

  王弋的眼神有些阴鸷,看得刘巴心惊肉跳,但他实在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这种话谁敢乱说啊,太得罪人了。

  也不能怪王弋这么想,他年前刚和荀彧定下了关于吏治的一些政策,转头刘巴就给他提了这么一条建议,这不是摆明了要让他对世家开刀吗?

  一时间场面陷入了尴尬,刘巴的眼神闪躲,没了刚刚的从容淡定。

  王弋见状反应过来,知道自己是想岔了,随即苦笑。

  还是实力不允许啊,眼下这个世道危机重重却也机遇遍地,若是那些世家没有别的选择,王弋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

  就在这时,一旁一直在仔细听的诸葛亮忽然说道:“主公,您似乎想岔了一件事。”

  忽然听到诸葛亮说话,两人同时将目光移了过去。

  王弋感到十分好奇,这孩子平时很少说话,大多数时间都在读书,王弋也没觉得十一岁的大佬能有什么好主意。

  然而事实证明大佬终归是大佬,年龄根本不是问题,关键还是要看看待事物的眼光。

  “主公,我不知道您为什么会对世家有那么大的敌意,但其实想要解决眼下问题并不难。”见到王弋投来质询的目光,诸葛亮缓缓说道:“就像荀别驾因为劳累晕倒,他没有精力去管自己的生活,最终累倒了。那些世家也是一样的,他们或许并不是想要搞事,只是他们太闲了。”

  诸葛亮没有说出多高深的话,同样也没有多精妙的计策,但他却直接说出了最简单的解决办法。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王弋如同醍醐灌顶,一下子反应过来如今的局面究竟是怎么回事。

  因为前世学者们分析,导致大汉灭亡的根源在于世家土地兼并的原因,王弋对世家极度不信任。

  在这种先入为主的意识下,他自动站在了世家的对立面上。而他麾下主要的人员也因为这个原因开始和世家产生对立,进而导致王弋势力高层将一部分世家势力排挤到了权力核心之外。

  诸葛亮还没有看到那么远,可是他却看清楚了眼下局面的本质。

  人不能太闲,太闲就会胡思乱想,需要让他们忙起来。

  诸葛亮的建议虽然稚嫩,但已经到了必须要议一议的地步。

  王弋当即招来所有幕僚,就连在家休养的荀彧都被请了过来。

  待人到齐,王弋先是将刘巴介绍给了诸人,然后又说出了诸葛亮的建议,询问谋士们的看法。

  这种场合第一个发言的必须是荀彧,他诧异的看了少年诸葛亮一眼,随即说道:“诸葛书佐的建议非常中肯,如今主公麾下人才众多,同时闲人也不少,确实应该让他们忙起来。春耕在即,现在不太适合大兴土木。趁着这个时间我们可以好好规划一下冀州的水利问题,等春耕结束主公便可以征发徭役了。”

  荀彧的建议很中肯,种地是这个时代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兴修水利能灌溉更多的土地,滋养更多的良田。

  而且兴修水利需要庞大的人力,到时候会产生大量的工作,如此一来那些闲着的官员们就有很多事情要做了。

  可荀彧只是解决了偷懒官员的问题,世家却依旧没有得到分工。

  “主公,臣有一策。”辛毗见荀彧说完,紧接着说出了自己的建议:“主公,冀州各个世家扎根已久,关系盘根错节,到时收粮的计策必然会被他们破坏。臣以为我等应该加大对外来世家的重视,从而达到削弱他们的目的。”

  辛毗对刘巴的计划很感兴趣,他本人属于王弋第一、家族第二的类型,在不损伤王弋的基础上为自己家族谋取一些好处是理所当然的。

  王弋有些犹豫,辛毗的想法很好,所有人都有地域情结,必然会联合本地人对抗外地人,让江东等地过来的世家对抗河北的世家是个不错的计策。

  但是这个计策同样有很大弊端,外来的世家会进行扩张,到时候他的治下世家势力将会很难控制。

  “主公,辛从事的建议很好。”荀攸紧接着说道:“外来世家立足未稳,是拉拢他们的好机会。同时冀州本地的世家也有很多是效忠您的,只要操作得当,冀州庞大的世家体系顷刻间就能被瓦解。”

  这种抉择却是荀攸最喜欢的,平时少言寡语十分木讷的荀攸有一颗满是追求刺激的心脏。

  危险越大机会也就越大,荀攸享受这种游走于刀锋之上的快感。

  王弋蹙起眉头,声音凝重的问荀攸:“这件事你来负责?”

  “攸当不辱使命!”荀攸想也没想就接下了这个任务,他的内心中甚至有些迫不及待。

  刘晔看了看辛毗,有看了看荀攸,嘴角露出了一抹玩味的笑容。

  随即他说了一条奇怪的建议:“主公,臣以为您这州牧府应该修一修了。如今您雄踞四州,依旧住在邺城的州牧府实在是有些寒酸。虽然我们不能修建宫殿,但是您这个州牧府还没有王文祖在巨鹿建得好呢。”

  王弋狐疑的看了这货一眼,不知道他在搞什么幺蛾子,钱多的没处花吗?

  然而谁也没想到平时极其反对铺张浪费的荀彧眼中一亮,出声附和了刘晔的想法。

  王弋搞不清楚这两个人想要干嘛,他需要一个解释。

  冀州现在每一个铜板都很重要,绝不能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荀彧没有卖关子,解释说道:“主公,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投之。您修建居所的消息传出来,必定会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只要我们宣布要修建一个华丽的宅院,肯定会有人送来能工巧匠为您修建。修建不是重点,重点是宅院。只要修完之后您对进献工匠的人大加封赏,并表示出对宅院非常满意,那么这种风格的宅院必定风靡幽冀。百姓是修不起的,但世家们绝对修的起。我们可以随意铸钱,世家们却必须花自己存的钱,这样钱币就得以流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