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忠诚 作品

第422章 要的就是盘根错节!(第2页)

 父亲突然慎重其实那么一问,以至于楼小白瞬间就明白将要发生什么事情。

 “要与韩氏联姻?”楼小白直接问出来。

 楼令颔首说道:“我们家的底蕴终究是不足,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增加底蕴。”

 那已经算是正面回答。

 “娶谁无所谓,能够对家族有助益便好。”楼小白一直有这样的觉悟。

 现在其实都没有恋爱的观念,更不必说追求什么恋爱自由了。

 天大的一个事实是,只要家庭到了一定程度,无论男女都不存在择偶的自由权。

 出生在那个家庭,自小获得优渥的生活,需要的时候为家族进行牺牲,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再者说了,无论什么时代都讲究门当户对,只是以前明白提出来,后面的提醒方式更委婉一些。

 一旦不是门当户对的结合,总有一方会觉得难受。例如男方养不起女方,男方不会自卑导致各种情绪吗?女方到了男方各种伏低做小,她真的能够开心得起来?

 “只是我不明白……”楼小白显然是真的不明白,也就问道:“为什么是韩氏?”

 当前的格局中,韩氏算是众多卿位家族中排行倒数第二的那一家,能胜过的也就邯郸氏。

 楼小白语速比较快的说道:“儿子一直以为会是郤氏。”

 反正楼氏不姓姬,在晋国或国外能够选择的联姻对象极多,其中看上去最佳的对象是郤氏。

 “以我跟郤至的交情,联姻是会更近亲,但是性价比……”楼令知道这样说比较残酷,还是摊开来说:“无法体现出性价比。”

 楼小白倒是没有什么好觉得难过的地方,那无非就是事实而已。

 自然了,主要是楼小白虽然成长在优渥的环境,他所接受到的教育却是极好,清楚且明白家族需要什么。

 “为父猜测,接下来国内必然要大乱,只是不确认什么时候爆发。一场大乱过后,庙堂需要一位相对温和的中军将,韩厥将会变得众望所归。”楼令说道。

 楼小白却是说道:“父亲不是说下军将对赵孟(赵武)比对亲子更好吗?”

 意思就是,韩厥在亲儿子和赵武中选了后者,当韩厥的女婿估计不怎么样。

 “即便是最差的局面,在我过世的之后,你可以跟韩氏、赵氏形成比较强的纽带。”楼令都想到自己死后对家族的安排了。

 楼小白也就问道:“下军将同意了?”

 “我想不出韩氏会有什么理由来拒绝。”楼令说道。

 现阶段,楼令依靠个人与郤氏建立了很强的关系,他和郤至不闹翻,楼氏与郤氏就是干休与共;楼令娶了旬氏的闺女,楼小白有旬氏的血脉,这一层关系能够维持三代人;楼氏的娃嫁给了范氏,尽管娃姒的丈夫不是范氏的绝对核心,只要楼氏不呈现颓势,两个家族肯定能维持住关系。

 再加上楼小白与宣姬订婚。

 可以说,只要楼氏没人作大死,三代人之内该是稳了。

 更久远的以后?楼令能够为三代人进行布局已经挺不容易,留下了那么的知识,家族也发展了起来,到玄孙那一辈还想怎么样啊?!

 这一次,楼氏从“平陵”搬离的人并不多,家族的主要核心成员,加上旁系的一些家庭,少不了随行的护卫或仆人。

 物资方面,该搬去“太原”的物资在四年时间里已经陆陆续续运过去,剩下的就是应该储备在“平陵”等着被取用的份额了。

 他们从“平陵”出发,沿着汾水西岸走了八天,抵达“太原”城内又是忙碌了将近半个月,可算是让楼令有时间外出巡视。

 “武、朔,你俩要多学多看!”楼小白与之兄弟楼武、楼朔同乘。

 楼朔驾车。

 楼武充当车右。

 在楼令这一代之后,老楼家的种顶好,男性长得高大魁梧,力气方面虽然不至于像楼令那般夸张,举起千斤重的东西还有余力。

 同时,他们似乎继承了楼令的另一个天赋,射箭的准头极佳,再经过系统性的训练能够做到百步穿杨。

 在今年,楼小白与楼武、楼朔同为十五岁,他们的身高却是突破到了一米七。

 只不过,当前时代的贵族男丁,他们的平均身高并不矮,十五六岁个子长到一米六以上比比皆是,个别都能窜到一米八以上。

 “父亲,上一次披甲,没有人注意到吗?”楼小白说的是带七十五名身披铁甲士兵参战。

 楼令刚才就时不时会扫一眼三兄弟,要说话的时候,反而将视线移开,说道:“数量少,参战次数有限,怎么会引起轰动。”

 在之前,楼氏主要在“平陵”地界展开各种设施,其中包括了冶炼以及锻造基地。

 确认开发太原盆地,相关的部署肯定是要规划起来,自然而然包含了冶炼厂以及生产基地。

 只是,他们最该首先重视的事情是农耕,其它方面都必须让步。

 “再过上两年,可以将水力锻造大肆运营起来,无论是兵器或甲胄的打造,还是生产农具,才会到我们腾飞的时间。”楼令说道。

 三兄弟由于教育的关系,只能说各有所长。

 比如现在,楼武根本听不懂内政上的事情,看上去也不感兴趣,日后只会充当楼氏的武力担当。

 楼朔能够听得懂的内容就是关于工具的生产,涉及到其它也听不懂了。

 用现代西方的说法,那就是精英教育下的一种体现。

 所谓的精英教育,说白了就是专项专科的施教方式,不是采取全面开花,懂得的领域会很高深,其它可能就是一片空白了。

 楼令之所以会在楼氏内部搞那种教育方式,只是要确认一个“核心”的方针,最大可能上避免兄弟阋墙,同时未来的家主可以获得一众兄弟更大程度上的效劳。

 这种家族教育模式,它在西方从中世纪一直流行到现代,其实很有可取之处。

 当然!所指的是家族内部,可不是应用在全国无数个家庭。

 “父亲,我们去哪?”

 “你到现在才问?!”

 楼小白一阵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