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15 作品

第411章 铁锹部队(第2页)

 他们哪里知道占彪手里有一位高他们多少倍的电讯专家,不到一天就破译了公安密码。从而对公安系统的动向了如指掌。雷科长的任务就是时时在电台上进行监听捕捉,向占彪汇报着公安部门的一举一动。

 雷科长从不上手发报,他对小宝、小蝶和正文的业余发报手法很满意,这样就不用刻意装拙了。他要求发报时只用一个固定的波段,一人发报和对讲时其他四部电台要同时接收但不得有任何回应。而在自己内部彼此间沟通时则按一周七天变换早排列好的七套不同的波段。

 在对讲和发报内容上成义则明确了很多暗语,也用上了当年在天府时的各种暗语。比如发报时间用弹匣表示,一个弹匣是30发子弹代表半个小时,一个弹夹是5分钟;方向用占彪在靠山镇时用过的师父家四周景物表示,枣树是北面,石锁是东面,牛圈是西面,场院是南面;确认对方时用抗日班那九句口令……

 占彪掌握了公安密码后,一下子把前堵后追的解放军和公安干警摆上了明处,三支通天小分队更是从容不迫地行动,他们知道公安干警在哪里追来,在哪里设防,往往在间不容发的空档脱身而去,而且把自己的去向设计得毫无规律。

 占彪也知道了省委领导的火气越来越大,电报测向抓捕分队从3支增加到8支。也知道公安干警在随后的寻迹调查中掌握了有10多人每到一地便手执铁锹撒向方圆十里进行调查的规律,向各地通报抓捕命令时竟称占彪一行为“铁锹队”。

 手里拿着铁锹,是给人去劳动的印象,便于掩护自己。当然铁锹可以用来防身,这点很容易理解。但樊刚几人后来才真正看明白,原来这些当年抗日班的老兵居然有一套完整的铁锹攻防操,一把普通的铁锹在抗日班老兵手里却是一件不次于武术器械得心应手的武器。

 那是在当年隋涛率部用工兵锹大战加藤骑兵获胜后,小峰便将这套非常实用的锹法向全体抗日班推广了。只是应占彪要求,因为如果动上铁锹的时候大都是和中国人打,所以强调只拍不劈。

 公安干警掌握占彪的人大都手执铁锹后,四川各地没事手里有锹的人可都遇到了麻烦。不管是农民还是干部,只要手里有锹的人不问青红皂白好一顿被审查关押,但都在占彪下一次发报后莫名其妙被释放。有些基层的公社和大队干部知道这个风声后,见到拿铁锹的人也主动上前侧面诉苦提供本地饥民情况。

 占彪小分队的铁锹在这次行动中还发挥了另外一次重要作用。樊刚在路过一段公路时要求自己开车,他说这是当年押送黄金撤退时走过的路。

 樊刚走走停停开到一个公路拐弯处,不远处的一条水渠正修向这里,工地上插的红旗比人还多。樊刚四处观察半天参照物后拉着占彪走下公路。数着自己的脚步踏定一处,便大口地吸起烟来。

 占彪知道樊刚有话要说但没有催他。远处的民工也拄着工具,无力地直起腰来向这边望着。

 樊刚扔掉烟头,望定占彪说:“我樊刚这辈子钦佩的人没有几个,你彪哥是其中一个。”这是樊刚第一次改称“占场长”为“彪哥”。

 樊刚接着说:“彪哥,你说人的一辈子该怎么活?”

 占彪看看樊刚,望着天际缓缓说道:“我不知别人,我是没什么志向不想什么功名成就的人,我只求自己对得起兄弟,对得起良心。这叫什么‘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吧。”

 樊刚听罢学了一遍说:“好,我也要做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彪哥,叫弟兄们带锹过来吧,这下面有我10年前撤退时埋下的十八箱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