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爷 作品

第767章 苏东坡的画(第2页)

 作画用笔颇具书法意味,为后世文人画“书写化”用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枯木之外,苏轼十分喜爱竹子,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 

 苏轼画竹初师文同之法,但苏轼所作之竹“大抵写意,不求形似”,是典型的文人画创作风格。 

 这幅图利用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强烈的对比作为画面的焦点展开描绘。 

 画面自远至近而又及远,繁简、大小、疏密、动静等布局合理,段落分明,层次丰富,结构严谨。 

 同时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从而使画面出现惊涛拍岸般的高-潮。 

 围绕这个高-潮,画面演变出此起彼伏的烟水云山,和宽敞延绵的潇湘二水使人心境开阔,宁静深寂的远野令人心旷神怡。 

 烟树掩映下的对岸让观者赏心悦目,山川物态,应有尽有,意境盎然。 

 苏轼在创作中始终把握以写潇湘二水上下万物寓“水”之意境的立意。 

 画中竹叶浓淡不一,从竹子长势分析,有些以淡墨画出者殊无解释成叶背的可能。 

 特别是所画之末端翻卷的竹叶,墨色全然如一,并未因翻出背面而有浓淡之别。 

 其所以杂用浓墨淡墨,为了使画面富于变化,且使本来相当密集的竹叶不给人以壅塞之感。 

 在这幅画上,用淡墨所画之叶为数不少,在用浓墨画出的叶子中作无规律的穿插,而为了整体的连贯性,遂在叶间增加许多小枝。 

 不过与后世习用的“淡踢枝、浓撇叶”的做法不同,小枝的墨色很深,透过叶面仍可看到。 

 苏轼画的竹叶逼真,长短阔狭浑如天成,叶尖既铦锐又鲜活,楚楚有生气。 

 所画卷折的叶子用笔圆转翻跳,一气呵成。 

 竹竿则以楷书及行书撇、捺、竖、横等笔法写就,笔笔到位,“用笔秀嫩,风韵高标,绝无画家气味,显然为文人之笔”。 

 这幅画的价值,不仅是苏东坡少有的画作。 

 更牛逼的是这幅画传承有序。 

 史料中,对这幅《潇湘竹石图》有明确的记载。 

 元统二年,湖南书画收藏家杨元祥将这幅画收藏。 

 明洪武三年,梁台李秉中从杜氏手中购得此卷,如获至宝。 

 明嘉靖三十七年,金陵李家的传人李甲峰携此卷来到江阳。 

 在这里偶遇明代文学家杨慎,席间杨慎在画作上留下了一篇赏析的七言跋文,杨慎的墨宝对于《潇湘竹石图》无疑增色不少。 

 到了近代,《潇湘竹石图》的私人收藏者有两位,第一位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白坚夫在天都风雨楼古玩店中买走了苏东坡的两幅传世珍品。 

 一幅是《枯木怪石图》,另一幅就是这个《潇湘竹石图》。 

 抗战时期,白坚夫把《枯木怪石图》卖给岛国人,《潇湘竹石图》成为神州唯一的苏东坡画作。 

 1961年,白坚夫经济困难,决定把《潇湘竹石图》卖掉。 

 他曾专程到魔都,拿给他的熟人、当时魔都博物馆馆长张珩欣赏,希望张珩给找个买家。 

 可张珩却给这幅画鉴定为赝品,白坚夫一气之下告辞离开。 

 从此,这幅《潇湘竹石图》便下落不明。 

 没想到这件重宝竟然落在了乔治家族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