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之命 作品

第一百二十四章 勤政的皇帝


  登基大典对刘承业来说只是一个开始,他忙碌的政务还在后头。三国鼎立之时各国的法令等一切朝廷治国所用虽说都已经很完善,但到了刘承业这里却是一件及其头疼的事情。当年杨武禅位他已经头疼过一次,如今三国归一却还要再大动一次干戈,所谓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不仅是国号上的统一,而是从内到外的做到绝对的统一,这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

  首先,在文字上,刘承业废除了青字和周体字,统一改用盛篆。如此这般青地和周地的百姓虽说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适应,但这对于整个帝国来说却是极为有利的。百姓统一使用同一种文字,在一些书面契约上就能做到极大的统一。当然刘承业知道这是一个徐循渐进的过程,所以他并没有立刻强制百姓进行改变,但是朝廷规定三地的私塾老师对于在私塾就学的学子,一律开始教授盛篆。从泰昌二十年元日起,一切的书面发令,私人与私人之间,私人与朝廷之间,朝廷一切的公文,三地衙门都必须统一使用盛篆。但是百姓之间口头交流可以仍然使用本地语言,这一点不强制去改变,全靠着百姓自觉自愿去改变,如此做法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朝廷的宽仁。但实际上百姓们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当他们想要去看懂彼此之间所签订的房契地契以及朝廷所下发的公函这些日常极为重要的文书之时他们会自愿去学习朝廷的官方文字,甚至是语言,这就是刘承业的高明之处,对此群臣都极为叹服。

  在文字上朝廷或者说皇帝没有要求绝对的统一,但在一样东西上刘承业却要求自其登基之日起就要做到绝对的统一,那就是度量衡。度量衡关系到百姓过日子的根本,关系到百姓的买卖情况,这个若是不统一的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大盛帝国对统一大陆的统一就是虚假的。再一个大盛对于商业是极为重视的,商人的地位随着朝廷法律的改变正在逐渐提高。

  统一度量衡对于商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关系道商人的切身利益。你比如说张三和李四做买卖,张三是帝都人士,李四是周地人。张三想用三百斤大米换取李四的四百斤小麦。李四却说张三的三百斤大米只能换三百斤小麦?原因何在?正因李四用的是周国度量衡。用周国度量衡所算出的结果,那就是三百斤大米等于三百斤小麦,所以说李四并非胡搅蛮缠。

  但是若是如此的话,这生意根本无法继续下去,所以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绝对的测量方法。既然是大盛帝国统一了东元大陆,那么朝廷在制定一切法度的时候自然要方便大盛原住民,文字采用盛篆体,度量衡自然也采用大盛缘由的度量衡,这也是在人心上的又一次统一。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官府法律上的绝对统一,也都使用大盛律取代了周律和青律,这样官府在审问案情的时候也就方便许多。所有的一切刘承业都已经考虑的极为清楚,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去实施就好。安刘承业的旨意在帝国大一统的改革中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拦,否则的话朝廷将会根据情节程度对个人或者是组织进行相应的处罚,并且绝对不会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