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楼清风 作品

第174章 为后世留点遗产(第2页)

 半盏茶的功夫,一行人来到一座低矮的小山跟前,此山山峰耸秀,怪石玲珑,棱壁横坡,宛若屏障,不用钱镠介绍,李侃就知道这是南屏山。

 李侃凭借着后世的记忆,目光看向不远处一座海拔不到五十米的小山峰,“那座山峰是不是叫雷锋?”

 钱镠顺着李侃的目光看去,面露诧异之色,“那座山峰的确叫雷锋,因昔日有郡民雷就之所而得名,没想到殿下对杭州西湖如此了解。”

 李侃微笑着道:“孤读过几篇白刺史的诗词,尤其对《钱塘湖春行》印象颇深。”

 钱镠看着西湖的湖面,感叹道:“白刺史在任期间,兴修水利,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解决了钱塘至盐官间农田的灌溉问题,乃杭州百姓之福,可惜近几任刺史不重水利,西湖疏于治理,葑草湮塞已占据了湖面的一半。”

 李侃看了看岸边湖面上随波起伏的葑草,长叹道:“杭州有西湖,如人有眉目,不可废也,西湖事关杭州百姓生计,钱刺史不可不重视,孤希望你在任期间重视水利,疏浚西湖。”

 钱镠面露喜色,“卑职替杭州百姓谢过殿下,只是疏浚西湖耗费巨大,人力财力都不是一笔小数目,且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恐成常态。”

 李侃笑着道:“西湖疏浚乃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花多少钱都值得。”

 钱镠眼前一亮,“卑职愚钝,如何疏浚西湖,可否请殿下指点一二。”

 李侃微微一笑,也不卖关子,“孤建议你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入城,方便城中百姓饮水,另置撩湖兵百人,除草浚泉,负责西湖的日常维护。”

 钱镠越听越激动,大喜道:“殿下此法甚妙....只是这人和钱.......”

 “人很好解决,孤会下令将浙西各州县流民全部送至杭州,你在杭州境内征调一批分民夫,再从军中论调士兵参与,至于钱,孤会从府库中调拨三百万贯,不够的话你要自己想办法。”

 钱镠沉吟片刻,点头道:“民夫以工代赈,可以节省不少钱,三百万贯倒是够了。”

 李侃犹豫了一下,又说道:“疏浚西湖挖出的淤泥葑草不要浪费了,可以堆筑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然后在堤边植桃、柳等树木,使西湖更加美丽。”

 钱镠一脸诧异,“南屏山至栖霞岭恐有六七里的距离,殿下将西湖一分为二可有深意?”

 “西湖太大,连通南北可方便百姓游览,亦可改善排水,节省疏浚西湖的时间和成本,不然那些挖出的淤泥你要堆在何处?”

 钱镠恍然大悟,“殿下大智!此乃一举三得。”

 李侃微微一笑,指着远处的雷锋,说道:“孤还打算在雷锋上面修建一座佛塔,然后在塔的南面修建一座寺庙。”

 “不知塔为何塔,寺为何寺?”钱镠知道李侃信佛,想修建佛塔和寺庙倒也无可厚非。

 “既是修建于雷锋之上,就叫雷峰塔吧,至于寺庙就叫祈福寺,孤希望浙西百姓安居乐业,免受刀兵之灾。”

 钱镠微微一愣,点头道:“殿下仁慈,寺庙和佛塔卑职会马上命人动工,西湖疏浚待明年天气转暖之后便可开始。”

 李侃微微颔首,心中感慨万分,自己已经改变了历史,钱镠的孙子钱俶和后世的苏轼不知道还会不会出生,雷峰塔和苏堤自己能自己先代劳了,不然后世的杭州可能会少很多着名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