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韩城县衙内(第2页)

 “再说了,留下潼关。”王三将目光落在了地上跪着的士绅说,“河南就得承担大部分剿饷的追缴。

 咱们这边都十年九旱,河南能捞德好?估计也是跟咱们一样,旱涝频发。

 既然旱涝频发,本地百姓就会被逼得无路可去。

 到时候,我派些轻骑出去,招揽他们,百姓就会帮我切断明军所有的给养。

 到时候,他们就只能将剿饷挪到山西、湖北。

 山西是九边要地,朝廷再疯,也绝对不敢下死手。

 那么只能挪到湖北。

 巧的是,我的战略方案,就是走湖北,拿下湖北之后,转道配合攻克川渝。

 如此一来,我就半壁江山在握。

 明廷精锐都在九边,山西我来牵制,万全有察哈尔部牵制,东北有女真人牵制,北京和山西就是一个要塞,谁都动不了。

 大局如此,甚至我都不需要遣使让这两个势力配合我,他们就会自己做。

 毕竟,这一次的大旱,是自然现象,每到一段时间,地体自我运转进入小冰期,降雨带就会南移,同时冰雪也会蔓延到岭南。

 草原就算不耕种,也需要储备牧草过冬。

 结果草原没雨了!草不长了!游牧不南下要怎么活?”

 王三停了下来,看向他们:“给你们听了这么多的机密,你们也应该表示一下了吧。”

 “大……大王饶命啊!”

 一些人吓得哆嗦,当然还是有人义正辞严:“你这些都是臆测!都是危言耸听!不可能成事的!”

 “嗯嗯,所以知道我的兵马,是靠什么组成的吗?”

 王三摆了摆手:“都是明廷的逃军,本来是来保卫大明的,结果现在成了葬送明廷的主力。

 我的计划能成多少,你们一个两个都很清楚。

 我听说你们之间,应该藏有不少天文书籍。

 难道你们没有仔细对比过吗?

 就算没有对比过,也应该看过史书吧?

 稍微对比一下,每个强盛的王朝,但凡到了末年,都是北方率先爆发危机,真的是巧合?而不是天道运转至此时,就一定会出现的天象?

 只要能应对北方少余干旱,南方多雨洪涝,就能保下王朝的运转……

 啊对,差点忘了,除了元末,是你们这些士绅地主天天被抢外,其他任何朝代,包括咱们眼前的大明,都是你们这些士绅地主获得舒服。

 既然你们活得舒服了,又怎么会管草民呢?

 可惜呀,现在你们遇到了我,我可不承认明朝对于举人、进士的优待。

 我有自己的人才梯队,所以我不会要你们臣服,也不会招揽你们。听话就留,不听话就杀,就这么简单。

 现在,你是愿意遵守我的《大同》、还是愿意遵守《理学、心学》呢?

 带他们下去查他们的卷宗,明天开始处理他们曾经犯下的案子,用大明律处置。

 别把弘治朝的《问刑条例》拿出来,咱直接用明太祖的法子处理。

 明廷就一个明太祖勉强能看,但也只是制定律法的时候能看。

 他在文化统合的方面,一塌糊涂。

 甚至还踢开《孟子》,说到底还是对自己的政权建设不够自信。

 不过也是,他是元末士绅投靠的结果,自然没办法真的把孟子拿出来用。

 但我不同,因为我就是民,孟子还是挺好用的。

 至于士绅,爱谁谁,反正不是民,理学以及一部分心学,是伪道学,要打倒!

 信奉的都是垃圾,应该劳改,让你们清醒一下。

 放心,我不杀你们。”

 王三说完,起身,居高临下看着他们:“我会让你们看着,这个天下,是怎么正本清源的。

 这一次,我要做的是方方面面的事情!

 打下区区一座韩城,还不至于让我飘起来,而是让我看明白了,现在的明廷地方的虚弱。

 号称有一个卫的韩城,我只是第一次攻打,就克复了。

 这就能说明很多很多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