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章 理政(二)

政务阁内。

 偌大的会议厅内坐满了人。

 各大司主副负责人只要在炎黄的,皆是到了场。

 “教务司!”诸葛亮看向了下方一名精瘦的中年人。

 教务司司长文翁。

 “阁主!”文翁站起身。

 “各地学府之事督办得如何了?我看其政报之中,各地都是欣欣向荣之景,是否如此?”诸葛亮问道。

 政报。

 乃是政务口的官员递交到政务阁的汇报文书。

 政报换一种称呼名为“邸报”。

 不过这是中枢内的称呼。

 只有宫廷内皇帝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才能称呼为“邸报”。

 政务阁的内部会议只能称为政报。

 “回禀阁主!政报所言并无出入,从开办各学府以来,入学孩童数量达七十二万三千人,其中幼学二十二万人,初学十二万三千人,中学者人数最多,达三十万人,高等学府也有八万人。

 幼学孩童,平均修为已经达后天初阶。

 初学孩童,平均修为先天初阶。

 而中学者,均达人阶二品修为。

 高等学府最低修为已经是人阶七品,三分之一数已达地阶之数。”文翁如数家珍一般,将教务司的数据报出。

 诸葛亮听着不觉的点了点头。

 这与政务阁统计司统计的数据是一样的,而且文翁如此熟悉,说明下了功课,可见其能力不错。

 之所以要将这些人集合在一起。

 其一便是为了考察各司主官的业务能力。

 其二便是为了看看数据有没有灌水,有没有阳奉阴违的家伙出现。

 如今看来,教务司倒是落到了实处。

 不过倒是还有一些瑕疵之处。

 “根据统计司调查,各城的适龄孩童数量达六十五万七千余人,但教务司的政报之上,除却高等学府外,只有六十四万三千余人,其中差距一万四千人,文司长可有解释?”诸葛亮缓缓道。

 听到诸葛亮如此精确的将教务司的数据报出,众官员不免一惊。

 好家伙。

 这数据比他们还要记得准确。

 到底是卧龙。

 文翁脸上闪过一丝无奈:“阁主,这一万四千人非是各级学府不接纳,而是他们根本不愿意来就读。教务司的官员都下村入户了,可有的百姓就是守着那几亩薄田也不愿送孩童入学,还有的孩童死活不愿意入学,有一部分因为是女童的缘故,被限制在了家中,做些手工活计。”

 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孩子读书的。

 至少有的百姓就是如此。

 如今炎黄来钱的途径很多。

 狩猎、商贾、种田,甚至于成为一名家丁护院也不是不行。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百姓选择多了。

 倒是对这样的学府不在乎了。

 比如有些有钱人,他们不入学府,依旧能够享受到比入学孩童还要好的教育,他们又如何会入学呢?

 “教书育人乃是国之大策,也是炎黄之基,主公说过,炎黄教育不能落下一人。文司长,这部分人还需要努力一番,切莫任其在外放任自流。”诸葛亮想了想,倒是觉得这样的理由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