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誓师北伐(第2页)

 “启奏陛下,大宋在陛下治理下,时至今日,已经十一年了,我朝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如今,我大宋更是国力强大,兵精粮足。臣启陛下当顺天应人,为天下计,发布讨贼檄文,率领三军北伐中原,还于旧都。”文天祥率先起身奏道。

 “臣复议!”

 “臣等复议!”

 文天祥的话代表了文臣武将的心思,一时间,众人纷纷起身,高声说道。

 “善!我大宋顺天应人,乃天道正统,我汉家江山岂容区区外人觊觎!这十一年来,朕夙兴夜寐,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每日无时不刻不在思念那梦中的汴梁城,不为别的,就为了天下黎民苍生不再做那奴隶。”

 “陆相公,这讨贼檄文还是交给你写吧,你办事朕放心。”赵昺道。

 “臣遵旨,臣今日就把檄文写好。”陆秀夫应了一声。

 檄文对于古代战争来说非常重要,要占据大义,更要面面俱到,其中各种措辞都要斟酌再三,甚至每一个字都要反复敲定,并不是如同书写圣旨那样简单的。

 檄文虽不比修史,但也是极为重要的,而且一旦发出去之后发现有错误,必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所以书写檄文需要相当慎重才行。

 “苏卿,新城那边什么情况?”赵昺目光转向苏景瞻问道

 此次北伐因为涉及到要从琉球岛出兵渡海攻打福安,故而,赵昺对于琉球府的情况还是很重视的。

 “回陛下,新城那边形势大好。经历数年征伐,蛮夷部落尽皆归顺我朝。岛内从福建路甚至两浙东、西路渡海的我朝遗民已经高达四五十万之众。琉球府除了新城以为,又筑‘新安’等十余座城池。赵定北、王彪更是不负众望,已经训练汉、蛮共计十万大军。只待陛下下令,便可随时出征。”

 “哦,这个定北还是挺有心。这么说来,整个福建路也没多少人了。”

 “回陛下,这数年来,鞑酋忽必烈忙于应付海都的反叛,又数次被海都击败。忽必烈损兵折将,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蒙元如今国力日衰,对整个江南的统治也日趋衰落。”赵与珞道。

 “呵呵,这么说来,蒙元到了多事之秋啊。”赵昺笑道。

 政治可不会心慈手软,趁你弱要你命,亘古不变的真理。

 “哈哈!也让忽必烈尝尝四面楚歌的滋味。”众人哄堂大笑道。

 经过一番讨论,初步定下了东、中和西路共三路大军挥师北伐的决定。

 其中各路统帅,进军方向,战略目标,兵力配置,在经过反复商榷之后都做出了详细的决断。

 东路军以张世杰为主帅,率领五万大军主攻福建路,收复福安,也就是福州。中路军以文天祥为主帅,统五万兵马主攻江南西路,收复隆兴,也就是后世的南昌。西路军以赵与珞为统帅,领兵五万,进攻荆湖南路,收复潭州,即后世的长沙。

 陈吊眼的情况比较特殊,令其统帅十万大军向广南西路进军,攻占原属大理国地区,随后直插成都府路,最终目标是占据夔州,控制川东地区及长江上游。

 江南地区水道密布,为了运输便利,赵昺特意从大宋水师中抽出来一部分战船化配发给各路大军使用。

 长江,才是水师真正的战场。

 十年磨一剑,经过十年的谋划和准备,此时,宋朝是不缺船的。

 封锁长江,切断蒙元的援兵,一战收复整个江南地区是这次北伐的终极目标。

 更何况赵昺手中还有王牌,也就是这个时代无敌的蒸汽机铁甲舰。

 大海、长江,珠江、赣江、湘江、江南运河、乃至汉江,以及其他众多的河道上,才是这种大杀器驰骋的疆场。堪比这个时代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存在。

 “苏景瞻!”赵昺大喝一声道。

 “末将在!”苏景瞻岂能不知赵昺是要下达命令了,“噌”的一下子站起来,大声回应道。

 “你即刻返回新城,令琉球府做好北伐的准备。待北伐之时配合张将军攻克福安!”

 “末将得令!”苏景瞻吼道。

 “张世杰!此次收复福建路,务必将狗贼蒲寿庚给朕抄家灭族,男女老幼一个不留!”

 “老臣遵旨!请陛下放心,老臣与那狗贼势不两立。”张世杰站起来,拍打着胸口,激动之色难以形容。

 不光是张世杰,朝臣们当中最激动的莫过于文天祥了。这位五十余岁,把恢复大宋河山当作一生信仰的老人,凝视着墙面上巨大的地图,若有所思,目光如炬。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