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万寿节(第2页)

 “陆相公所言不错,赵县令公忠体国,乱世之中以一己之力保全我大宋数万百姓。困境中而又不失斗志,着实为我朝官吏之楷模。臣没有意见,臣复议。”身为宗室的赵与珞跟着说道。

 “不错,老张我没别的本事,就喜欢这种敢跟鞑子干仗的大英雄。可惜公务繁忙,要不然真想去这琉球会一会各位好汉。”虽然文官的升迁跟张世杰关系不大,或者说不属于其管辖范围之内,但张世杰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哈哈。我看你老张是没仗打,憋得难受吧。”

 张世杰的话让众人粲然一笑。

 “赵县令,朕的几位卿家可是很看重你的。”赵昺看了看坐在末位的赵定北,说道。

 “微臣实在不敢当,臣多谢官家厚爱,多谢各位上官。”赵定北站起来拱拱手道,显得十分低调。

 “风气正则人心齐,朕向来赏罚分明,不论出身,凡有功者哪怕一介布衣朕也会赐予高官厚禄。有过者哪怕皇亲国戚,纵然是国舅,朕也给他圈起来,免得出来祸害人间。”

 赵昺的话让众人又想到了在院子里搭建一个“了望塔”,登高望远看风景的国舅杨亮节。

 “苏军长的奏疏,朕可是看了又看。朕以为写得很好。”

 “启奏官家,小臣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若不是谢师长及时赶到,新城必将沦陷。小臣每每想起,深感惭愧之至,不能自拔。”

 事实上也的确如赵定北所说的那样,如果谢富别说晚来一日了,恐怕晚来一两个时辰新城都要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好了,赵县令不必妄自菲薄,该你功劳朕会记得。既然诸位都没有意见,那就趁着诸位都在这里抓紧时间拟旨吧。”

 圣旨基本上都是固定格式,写起来也没什么难度,至少对于这个时代进士出身的读书人来说更是信手拈来。

 不多时,专人执笔的一份“圣旨”草稿便书写完毕。

 “门下……”

 “圣旨”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却没有任何法律效力,至少在这一刻是这样。

 宋代的圣旨,从形式上讲其实是中书省写给门下省,所以基本上用“门下”二字开头。当然也有用“朕绍膺骏”或者“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的,这一类属于皇帝亲笔书写的。

 毫无法律效力的“圣旨”写完之后,先送到门下省审核,当门下省审核通过签章,再有政事堂中书门下平章事签章,然后是参知政事签章,最后由皇帝加盖玉玺。

 到了这一步,这份草稿,就具备法律效力了,也就成为真正的圣旨了。

 抗旨事小,节操事大……

 李邦宁把圣旨放在御案上,赵昺看了看,也没什么问题,拿出皇帝的玉玺,“啪”的一声狠狠地盖在上面。

 然后端起圣旨又略微看了一遍,递给了李邦宁。

 “李公公,宣旨吧。”赵昺道。

 随着赵定北的接旨,琉球事宜基本安排妥当。

 ……

 在谢富五千宋军的协助下,新城军民士气大振,继续持续不断向蛮夷发动攻势。

 在拉拢一部分,分化一部分,打击一部分的策略下,琉球岛上的多个蛮夷部落或被消灭或干脆投降。

 与此同时,宋军派出战船护送福建路琉球府的百姓秘密地回到家乡,详细说明琉球岛内生活之安逸,又使得许多当地百姓冒着风险逃离家乡,渡过海峡,前往琉球开始新的生活。

 一时间,整个琉球岛上的汉人逐渐多了起来。

 有好的生活,谁特么的愿意给鞑子家当奴隶啊。而且人家蒙元贵族可都是划了片的,按片索取。

 虽然那些打算渡海者也有被蒙元发现的,并且为此还死了不少人,但漫长的海岸线,使得蒙元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更无法阻挡百姓渡海的滚滚潮流。

 大宋在琉球的势力蒸蒸日上,控制的区域也越来越广袤。

 势力从一开始仅仅只有琉球之北一隅之地,到现在一直延伸到琉球之南。

 除了琉球东部那些不适合居住的深山老林之外,整个岛屿基本上都已经在宋朝的控制之下。

 工厂,码头,学校,医馆等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琉球的形势越来越好。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人生天地之间,宛若白驹过隙。

 一转眼赵昺来到宋末已经整整七年了……

 祥兴七年,农历二月十二日。

 这一天,是赵昺12岁的生日。

 十二岁生日是人生中的第一个本命年。一个人从其出生到十二岁,正好是画了一生的第一个圆,这一天有寓意圆满之意。

 民间百姓往往在孩子12岁生日当天举行一个开锁仪式。

 古人以十二岁为线,12岁之前为童年,12岁以后为少年。故,12岁生日又称为“童关”。

 我们的小赵昺长大了,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