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国策(第2页)

 众臣一阵鄙视,堂堂天子,朝堂之上,君无戏言啊,怎能如此随性。

 “陛下,君无戏言,请陛下万万不可如此行事。”陆秀夫站出来劝告着。

 “啊,朕着实有些孟浪了,卿等勿怪哈。”

 这皇帝真不是人干的事,天天必须端着架子。连开个玩笑都不行,一旦说错话一大波大臣立刻出来规劝,而且人家可是饱读诗书的,你还说不过人家。

 “文相公,你执掌枢密院。十万大军来势汹汹,你怎么看?”赵昺问道。

 “回陛下,十万大军,需要的战船不在少数,臣估计至少需要一千余艘,这还不包括补给船。”

 “若好,加上粮草辎重,至少需要两千多艘船。敢问陛下,蒙元一次性能征调数量如此庞大的战船?”文天祥分析之余也提出来自己地疑惑。

 “兴王,你觉得蒙元情况如何?”

 “回陛下,据臣了解的情况,倘若蒙元想要一次性集结数量如此庞大的战船那是绝无可能的。但倘若泉州蒲寿庚那狗贼出手的话,那就很有可能了。”兴王赵与珞回答道。

 “陛下,兴王所言极是。狗贼蒲寿庚海贸世家,船舶无数。臣以为倘若此贼出手相助的话,蒙元绝对能凑齐两千余条船只。臣以为我朝不可不防啊。”枢密副使张世杰说道。

 “确是如此,此贼亦商亦盗,如今又穿上鞑子的官袍,此次蒙元兴兵必定寻求狗贼的帮助。”

 “此贼船只不在少数啊,倘若集结在广州附近,必当是我朝一大祸患啊。”

 事关重大,众人终于忍不住开始七嘴八舌小声议论着。

 “邹尚书,你意如何?”赵昺看了看已经升任兵部尚书的邹沨问道。

 宋朝的兵部尚书实际上没啥权力,平时的兵部也就设一名“判尚书省兵部事”即可。(判,就是临时的意思。)

 宋朝的官职相当混乱,这又分为宋神宗元丰改制前后两个阶段。

 改制之前,比如二麻子任兵部尚书,那么这个兵部尚书既可以是“职事官”,又可以是“本官”。

 所谓的“职事官”,又叫做“差遣”,这种的是实打实的职务,也就是说二麻子是实打实的兵部尚书。

 (差遣的汉语意思就是分派去外面工作。)

 所谓的“本官”,又称“寄禄官”。

 寄禄官有两层意思,发工资和定品级。

 就是说二麻子被官封兵部尚书,其实他这个“兵部尚书”只是他发工资的级别标准,也可以是一种荣誉。

 事实上,二麻子跟兵部甚至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换句话说得可能更明白一点,

 作为“本官”的兵部尚书可以是一大堆人。(按照兵部尚书的级别发工资,享受兵部尚书的官阶,等等。)

 而作为真正实际上管事的“职事官”(又称“差遣”)的兵部尚书只能是一个人。

 其实唐朝就出现了“差遣”制度,只不过宋朝更多一些。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还是赵匡胤的原因。

 大宋立国,周边一堆睡不醒的。

 太祖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所以周边各国一个个被灭掉。

 但是人家原来国家也有很多重要官员啊,总不能全部咔嚓了吧?

 总得留下一些让天下人看看自己的德行吧?

 这些人咋安排?

 赵太祖总不能把自己的亲信统统撵走,腾出位子,让这些投降的各国官员占据大宋朝廷的高位吧?

 于是乎,

 就有了“实”官(职事官、差遣)和“虚”官(本官)的存在。

 “实”官给自己人来当,

 前面的“判尚书省兵部事”就是实打实的,有实权的“职事官”。

 看起来高大上,吓人一大跳的“虚”官则给了这些各国投降的旧官员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