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祭祀大典(第2页)

 钱不当钱啊。

 赵昺心中万马奔腾着,特酿的,好几十万贯呢。

 还好,费用还不到原来的二十分之一。

 “钱是王八蛋,花完继续挣。”

 虽然赵昺心疼的牙疼,但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也只能寻求自我安慰。

 时辰已到,一身盛装的赵昺,左拥右抱。

 啊,呸,是前呼后拥。

 赵昺坐在銮驾上,缓缓地出了宫门。

 文东武西站着的群臣看到赵昺的銮驾,连忙弯腰拱手行礼,然后按照次序跟随在皇帝銮驾的后面。

 在赵昺之前的几任南宋皇帝为了省钱都是在明堂里举行的。

 但这次不同往日,朝臣们都觉得自赵昺登基以来,国朝各项事情蒸蒸日上,朝廷内外上下一心,为了鼓舞士气也为了凝聚民心,有必要搞一次“盛大”的郊祭。

 反正在朝臣们的良苦用心,苦苦相劝下赵昺妥协了。

 虽然跟北宋时期的郊祭不可同日而语,但人还是很多的,用人山人海都不足以形容。

 整个海口可以说万人空巷的存在。

 能出来的都出来了,犹如成堆成片的蚂蚁一样,密密麻麻。

 南门口,赵昺的銮驾后面,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祭祀队伍,向着南郊“祭坛”出发。

 “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

 卤簿就是天子的仪仗。

 按照皇帝出行活动的重要程度,卤簿的规格也是不一样的,分为大驾、法驾、小驾和黄麾仗四等。

 大驾适用于郊祀和籍田这些最重要的仪式。

 (籍田,也就是每年春季皇帝亲耕,始于周天子。每逢春耕前,周天子、诸侯亲执耒耜在藉田上三推一拨,称为“藉礼”。)

 大驾卤簿的规模那是相当庞大和复杂的。

 以皇帝乘坐的玉辂(车名,一般指皇帝乘坐的车辆。)为中心,前后多达12个对称的仪仗队,后面是文武官员、各色随从、御林军护卫、乐队等等。

 甚至还要有大象、牛、马等“动物仪仗队”。

 宋太宗时期,为了便于演练礼节,命人绘制《卤簿图》,藏于秘阁。

 (原画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全画长1481厘米,宽51厘米。)

 海口南郊,祭坛已经搭建完成。

 大兴土木是别想了,园林、彩绘、雕刻等装饰品一概没有。

 甚至包括什么高三丈四尺二寸,广七丈,共七十二个台阶的圆坛都是不起眼的缩小版。

 大队人马走啊走,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到了地方。

 祭坛上设置昊天上帝、皇地只二神神位,及太祖太宗配天。

 此时,天色渐渐地亮了起来,东方的天空出现了一抹朱红色,大地朦朦胧胧。慢慢地那红色的霞光,染红了半边天空,染红了大地。

 整个南郊祭祀,庄重而又肃穆。

 目光所及,地面上并没有铺设黄罗,显得光秃秃的。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身着正装的赵昺缓步走上祭坛。

 万众瞩目下的隆重现场,然而对于赵昺来说,每走一步都显得那么得艰难,那么得沉重。

 到达祭坛的赵昺,表情凝重庄严,双膝跪地,高举香火,向着神位跪拜。

 接着就是念祝文(又称祝册)的环节。

 册,又称为册文、册书、策、策文。原来是指编在一起的竹筒,后来逐渐演变成皇帝御用文体。

 唐朝以前,“册”与“策”两字混用。

 唐代正式确立“册”这种格式,后来按照册文的功能分为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谥册等等十余种。

 “祝册”也就是古代帝王在郊祀中拜祭神灵或祖先的文书,又称为“祝文”。

 “玉册”主要用于皇帝即位或者泰山封禅使用,也是皇帝受命于天的“任命状”。

 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赵恒,这两位皇帝的泰山封禅玉册现如今都保存于故宫博物院。

 “玉册”,相当珍贵,光材质便由宝玉制作,极其珍贵的存在。

 “立册”,册立皇后,册立皇太子专用。

 “封册”,封个嫔妃,亲王,爵位之类的。

 “哀册”,“谥册”就不用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