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哥哥 作品

第78章 石虎镇的来历(第2页)

 耶鲁赫劝他道:薛元帅胜败乃兵家常事,你又何必如此。

 薛达哭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可二十万人自相残杀,致使全军覆没,这可不是常事,我是要遗臭万年了,战士们是因我轻敌而死的,我有何脸面活着,让我死。

 罗川劝道:元帅你现在死了有何用,你现在死了,此仇就永不得报了,咱们要想法报得此仇才为上计。

 耶鲁赫说:罗将军说得对,司马清扬可以冲锋陷阵的士兵也就两千人,咱们别说金州的部队,就是石虎镇也有五千人,如今识破了他让士兵放下兵器可活命的奸计,士兵必与之力战,当士兵的心里燃烧着复仇的火焰,他们的力量会成倍增强的。

 复仇的字眼进入薛达的耳朵后,他放弃了死的念头。他重新可以思考了,面对着敌人给施加的灭顶之灾,若自己只想着配合着对手的意愿去死,而不是奋起力敌,那只能是懦夫所为,司马方曾经历过同样的羞辱,可他并没有选择死亡,而是多年后卷土重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诗句,从他大脑里跳出来,支撑住仿佛血性与力量流失殆尽的身体。

 所以人还是要阅读一些有力量的文字,纵使有时候觉得看过后也记不住,甚至背诵下来也会忘记,但在关键的时刻那些曾阅读过,背诵过,自己以为已经忘记的文字,总能适时的站出来为自己的身体补血,为信念鼓劲儿;它像一个老朋友,虽平时很少来往,但因为曾交过心,在关键时刻他总会恰到好处的出现,并拉你一把。

 这个曾经战无不胜的元帅和心里的另一个自己做了一番斗争后重新振作起来,坐在椅子上用极短的时间回忆自己的戎马生涯。在与司马清扬这一战之前,他的战绩可用辉煌卓着来形容,他战胜了汉国的擎天柱司马方,然后横扫江北除了即州外的全部城池。那时他真的以为自己就是天选之子,把所有的功劳都归结成是自己的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上,从来没想过自己的运气确实很好。

 人总是这样,顺风顺水的时候,从来都觉得是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赢得的眼前的局面,从来都不会想到是命运之神的垂青;当兵败如山倒的时候,首先埋怨的是时乖命蹇,并不是自己的能力上有问题。

 薛达只犯了一半儿错。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时候,确实没有想到感谢运气;等兵败葫芦谷后,他也没有抱怨是运气不好,造成如此无法让人正视的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他轻敌了,其次是他的对手确实太强大了。

 痛定思痛以后薛达首先是想到给皇帝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把是如何让他们的老对手司马方的儿子司马清扬打了个全军覆没的过程详细的叙述出来,然后望皇帝刺死,唯有一死,才能让自己平静。

 耶鲁赫也写了一封差不多的信,谁都没有推卸责任。

 身居雁翅关北日瓦戈皇室中的图兰皇帝耶鲁平汉收到信后,大为震惊,本以为他的三儿子不日就要传来荡平江南的喜报了,没想到消息和设想整好是反着的。一开始他确实龙颜大怒了,不过,过了一天的时间就平复了,他写了两封信,一封是给耶鲁赫的,一封是给薛达的,给耶鲁赫的信写的言辞激烈,句句充斥着怒气与责怪,并以减少他的封地来作为责罚;给薛达的信就完全不一样了,言辞非常婉转,每一句都是为君者对在外征战的统帅的体恤之情,并写了“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雁翅关外多才俊,卷土重来告京师”,的诗句。

 薛达看完信后老泪纵横,跪地向北磕头,并说道:陛下,臣纵使带领全家战死在汉国的土地上,也要回报陛下的知遇之恩。

 不几天又传来一道圣旨,封薛达为镇南大元帅,赏地千顷,黄金一千两,牛五百头,羊两千只。

 薛达跪地高呼万岁,谢主隆恩。

 得知清扬率兵北上的消息后,薛达和耶鲁赫商议该如何迎敌。

 耶鲁赫说:能怎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能因为败过就怕了。

 薛达摇摇头,说道:殿下不是怕了,现在司马清扬势头正盛,迎之于我们不利。

 耶鲁赫问:元帅是什么意思?

 薛达的老眼中流露出无奈和卑微的神情,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说:我们不如也学赵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