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祸根(第2页)

 他们前面售卖,后面直接派自家的下人乔装打扮一下将土地购买回来,左手倒右手直接将公家售卖的土地装入了私人的兜,百姓甚至没有得到消息。

 要知道,这些官员都有功名在身,可不用给朝廷上交粮税,土地的兼并直接恶化加剧。

 朱樉不知道的是自己挂出的土地售卖,没有一亩到百姓的手中,全都让大小官员以及各个地主分的渣都不剩。

 这让朱林在一年之后不得不再次举起屠刀,因为这些不顾一切手段兼并土地的人都有取死之道。

 两个月以后,三路大军均已经和北元交锋,西路大军和东路大军势如破竹北击元人六百里。

 颍川侯傅友德的五千骑兵于西凉(今甘肃武威)击败北元失剌罕,元失罕丢弃大量的牛羊,随后又在永昌(今属甘肃)忽剌罕口再败北元太尉朵儿只巴,三战三捷受到了老朱的夸奖。

 要知道傅友德擅长防守,在进攻中能打出连胜的好成绩,当然值得称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东路李文忠也不惶多,仗着火器犀利还有装备先进,一路上势如破竹,从右侧开始迂回包抄和林。

 自从洪武二年,攻克甘肃收复河西走廊,北元彻底失去了中原的控制之权,只能败退草原之上,聚集于和林,只要能将和林里的蒙古贵族全歼,彻底瓦解北元的朝廷,那么就可以彻底让北元铁骑退出历史的舞台。

 中路大军大帐。

 “大将军末将蓝玉请战,希望率领先锋勇猛进击,击溃北元,一战定乾坤。”都指挥佥事蓝玉说。

 “不可,我们中路大军的方针就是引诱王保保的主力南下,切不可贪功冒进,一切都按照之前制定的战略方针行进。”

 “如果现在冒进,不光容易中了圈套,而且会使合围的计划失效,到时候不仅扎不住包围圈和口袋,出了问题陛下问责谁来承担?”徐达直接拒绝。

 作为中军主帅,如果没有遇到必须变换之前战略方针的危局,就绝对不能轻易移动。

 三路齐进虽然可以快速平推,但是蒙古人闻讯前来就会逃走。

 蒙古人本来就是游牧民族,走到哪就在哪放牧,居无定所,根本就没有土地的观念,天下之大,到处都是牧场,占领这些一望无际的草原,没有任何意义。

 大军一撤,北元人便会回来。由于补给线过长,大军又无法长期的驻守,一进一退之间,只不过是平白的消耗国力。

 只有不断的进行歼灭战,消耗其有生力量才是最佳的策略。

 中间步兵缓慢前进,两侧骑兵快速包围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中军,本来数量庞大,行进缓慢,消耗了过多的粮草,我们该如何决定?”

 “等到粮草不足,本帅自然会上书陛下请求补充粮草,你现在要做的便是厉兵秣马,我知道你战意十足,但你也是本帅手上最锋利的剑,必须要直插心脏,太早显露你的锋芒,易被人针对,因此静候时机。”

 徐达对人心的拿捏不可谓不准,他知道蓝玉好战英勇,如果强行的打压其锐气,只会让其心生嫌隙,将帅不和乃兵家大忌。

 因此,在拒绝的同时,画一些大饼或是戴一些高帽,将其短暂的安抚,才可以真正的用好蓝玉这柄利刃。

 蓝玉原本心中还是有些不满,但听到了徐达如此夸奖他,看中他。当即心中欣喜,因此按耐住性子等着自己建功之时。

 北元军帐。

 王保保的脸色非常难看,虽然现在北元各个部族各自为战,但大体还都是拥护现在的黄金血脉家族。

 此刻北原的皇帝是元昭宗必里格图,但是此人只知道一路逃走安于享乐,根本没有光复大元的雄心壮志,王保保虽然有心抵抗但无力回天。

 “兄长,我们这次遇到的明军十分诡异,那两次的交战之中,我方已经损失了三千多骑兵,他们一般都是以重炮开路,根本不和我们短兵相接,而且我们也无法掌握明军的动向。”金刚奴说。

 “我们放出去的哨鹰,难道没有发现明军吗?”

 “我们放出去了不少哨鹰,西南和正南的回来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东南哨鹰已经被明军全部击杀了。”

 “怎么可能?”哨鹰飞的那么高,即使是五石弓也不可能将其射落,那是我们天上的眼睛,明军是如何将其射杀的?

 王保保心里清楚,弓箭根本不可能射落哨鹰,鹰飞在高空之时,不仅速度十分的快,距离还很高,箭矢根本就不可能命中,人眼甚至都难以捕捉其飞行轨迹,哪怕是蒙古之初的神射手哲别也不可能射落哨鹰。

 放出数只哨鹰有的回来了,有的没有回来,那么明军一定是有办法将其击杀。

 “兄长,我觉得我们可以派出小股骑兵去东南寻找,一旦发现明朝的大军,我们就上前攻击,然后快速的撤离,将他们引入到我们的包围圈之中。”

 北元人还是懂得幸存者偏差的,能够飞回来的证明没有发现明军,飞不回来的,那就是被明军给射杀了。

 哪一个方向的哨鹰没有回来,便可以确定明军的大体方向,但距离多远还要详细侦查。

 “根据现在的消息,明军兵分三路,两翼为骑兵,而中路为步兵,我们四处游走,引诱明朝步兵和我们交锋,步兵行动缓慢,进攻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等到混战在一起,明军的火炮就不能发挥其威力。

 火炮属于大范围杀伤性的武器,而且火炮不长眼睛,他们总不可能为了对付我们北元的骑兵,连同自己的步兵也一同轰成碎片。

 “我们可以在夜色之时轮番袭扰,让明军无法掌握我们的动向疲惫应对。大军在悄无声息的前进。要不了几天,等他们精神松懈之际,便可以一起进攻。”

 “草原是我们的领地,天神一定会护佑我们,我们一定可以赶走敌人。”

 向着固定方向搜查,北元骑兵可以很快的掌握明军的营地和动向,但是明军却很难找到北元的大营,因为地理原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古代,并没有飞机,导航,雷达等各种各样确定位置和快速联络的工具,因此想要推断地形地势,只能依靠斥候前去探查。

 茫茫草原极其容易迷路,飞将军李广很有发言权。

 因此,明朝军队在到达一个地方之后,就会在此地扎营,尤其是水源充足的地方。没有水源,马谡有发言权。

 找到水源驻扎之后,明朝军队不会马上的动身,而是派出斥候,向着四面八方寻找下一个落脚点,等到落脚点找到之后,便可以向北进军,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牧民生存。

 如果没有合适的落脚点或者将大军开入了沼泽之中。因为淹死或渴死的人并不在少数。

 同样的道理,敌人也会在这样的地方进行生存。大家都是人,总不能说大明的军人需要喝水元朝的百姓不用喝水吧。

 说白了就是找敌人,只有找到了敌人,才能进行战斗,如果你连敌人都找不到,就像是拳头的力气再大,打空气也是没用。

 大部分的北伐时间都用在找敌人和赶路,根本就没有消耗战争和围困战争的必要。

 因为草原上根本就没有建造城池的可能,就算有,也只是小营寨,一波骑兵冲锋或者几发炮弹就可以炸得粉碎。

 草原之上土壤很薄,不能耕种,人群不能定居,只能不断的游牧,找到一处水草丰美的地方就就地暂住,到水草消耗的差不多了,就换一个地方。

 蒙古人懂得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草原上打仗就是你追我赶。

 打仗的过程也很单一,找到敌人,然后对着敌人的牧民或聚集地发起冲锋,牧民选择反击或是逃走,草原地势一般很开阔,伏击效率很低。

 四散逃命一点办法也没有,一般情况下还追不上,因为蒙古人的马多明朝人的马少。

 蒙古人还不是单纯的逃走,他们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放箭。如果你要追击就相当于自己往人家的箭矢上撞,而你想射击前面逃走的人却相当于追击更难射中。

 此消彼长,便会造成追击的人巨大的杀伤。。

 而且不存在围城数月或者阵地争夺,讲究的就是快准狠歼灭。

 但就是因为四处游荡,根本就找不到牧民的大部队,你都不知道敌人在哪。

 本质消息的不对称,明朝军队一般都是从长城以内向着陌生的地方逐渐探索。哪里有适合居住的地方并不清楚。

 对于明朝的军队,草原那是一望无际的战场,对于北元的军队,草原之上是一块又一块孕育生命的沃土。。那是老家,那是后花园。

 明军睁眼瞎四处乱摸,但是北元的人由于长时间在此地生活,就会记录下来哪里有水草丰美的地方,他们一旦得知明军要北伐,就会重点摸排这些固定的地点。

 选择避让或者半途阻击,或是预判伏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