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踩几脚(第2页)

 …… 

 临走前,大吉普窗户打开,燕二河探出头去冲那个被打劫的年轻人喊道:“你还不走,等着他们的同伙过来,把你给宰了吗?” 

 接着大吉普就倒着开到了大路上,顺着大路开了起来。 

 “那个人开始倒车了!”燕二河还在向后边看着。“看着年龄不大,估计第一次出来开车跑远路,没见识啊!” 

 车牌号是安省的,他们现在的这个位置,大概是两省交界处,再走不远应该就能到玉东省了。 

 燕长青笑着说道:“咱们这次可是做了至少十件好事儿,那个人挺热心的,这次虽然受了惊吓,但是回头想想,他会觉得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以后还会做好事儿的。” 

 “没错。”陈有亮也咧着嘴笑。“他以后再做好事,得算咱们一半。” 

 燕二河嘀咕道:“回去我就告你状,刚才你跑那么近,万一人家先开枪呢!” 

 这是要当叛徒了吗? 

 燕长青无奈得很:“他们枪管都是短的,还不如你家里的那几杆射程远啊!我当时离他们够远的,就算他们先开枪,也没多大威力的。” 

 “以后你注意点,要不回头给车上准备俩木板,万一以后再遇到这种事儿,你拿木板挡一下。”燕二河说着还在心里盘算着。“估摸着一二指后的木板就行了,只要你别等走太近再动手。” 

 燕长青老实答应:“行,以后听你的。” 

 燕二河这才满意:“那我就不告状了。” 

 车开了一会儿,陈有亮才问道:“那几个人伤势怎么样?扔那里没人去管的话,会不会没了?” 

 地上扔着武器,如果有人想去救,肯定看到武器就跑,除非他们真的有同伙在这附近。 

 燕二河接话:“遇到车匪路霸正在行凶,打死他们是有功的。我还嫌七斤动手轻了呢!” 

 燕长青笑而不语。 

 经他脚踩过的人,就算武器摆脸上也没力气捡起来了,以后活着都是赎罪,打劫这项有前途的事业,和他们已经彻底绝缘了。 

 …… 

 大吉普进入了玉东省之后,并未直接向西回家,而是奔向了省城的方向。 

 进了省城三人直奔玉东大学,然后被堵在了门外。没办法,燕长青只能自己背着包,理直气壮地往里面走,进去之后到处打听。 

 等打听清楚经管系的主任办公室后,燕长青敲门拜访。 

 进去后他拿出工作证说道:“杨主任你好,我是咱们玉东油田文艺部的人……” 

 “燕长青!”头发花白的杨主任突然站了起来。“我老伴儿特别喜欢你在春晚的节目,重播的时候看了好几遍。来来来,这边坐,有什么事儿你说。” 

 燕长青觉得自己果然做好事,就会有好报,这下说起话就方便多了:“我其实还算是桃树乡市场的人,可能杨主任……” 

 “知道知道。”杨主任说道。“我还曾经把你们那的市场作为一个案例,拿到课堂上给学生们讲了。不过有些细节,我不是很清楚。我想知道,当初你们市场的发展之初,是用什么模式,来做到在一种松散的管理……” 

 “我觉得你们这个案例相当典型,根据我的了解,你们市场的一直存在着多种问题,但是却依一种不可思议地速度,迅速取得了成就……” 

 当主任的说话就是有水平,明明是一帮泥腿子,蒙头蛮干,误打误撞把市场越做越大。 

 但是到了人家这里,说的就好像当初都是计划好了似的。 

 燕长青喊暂停,要求换人。 

 …… 

 很快陈有亮和燕二河就走了进来,接着陈有亮和杨主任两人进行了一番深谈。 

 直到杨主任彻底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陈有亮才表示:“我看到学校不少贫困学生,平时生活困难,这些可都是未来的栋梁,怎么能吃不饱饭呢?” 

 “所以我们考虑决定,以我们市场的名义,向贵校赞助十万元,帮助那些特困生。不知道这个流程是怎么走的?” 

 杨主任的脸上露出一丝意外,随即应该是明白了过来:“那你们是想?” 

 陈有亮提出来意:“杨主任,我们现在又获得了一批资金,想把市场进一步扩大,想请你帮忙指点一二。” 

 杨主任深思片刻:“我现在还不能给你说,因为我只懂理论,没有亲自实践过。这样,如果我组建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到你们市场参观学习一段时间,你觉得怎么样?” 

 “那太好了。”陈有亮说完就开始承诺。“也请杨主任你们放心,我们市场里的人,虽然大部分是粗人,但是一定会配合好各位的调研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提供免费交通食宿,并且给参加的各位老师提供不低于二百元,学生不低于五十元的出差补助。毕竟不能让大家白跑嘛!” 

 事情很快就谈妥了,暑假期间,市场会接待一些学生和两到三位带队的老师,在对市场调研的同时,也要给市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 

 走出校门,燕长青再次领悟了一句话: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干。 

 陈有亮过几天回来参加一个捐助仪式,而后就只需要等杨主任带人去调研,可想而知,合作定然会很愉快。 

 市场的发展只靠一群大老粗摸索,毕竟还是差了点,如果有人高屋建瓴地进行一番指导,想来会更好一点。 

 实践也要和理论结合起来嘛! 

 接下来三人又直奔图书批发市场。 

 这次是燕长青的建议,他想采购一批书。 

 既然二叔这样的人,偶尔接触到一些书,也会有兴趣去读,那其他人呢? 

 至少燕长青可以肯定的是,上辈子的二叔,绝对不是个会没事翻书的人,如果他翻书的话,通常只有一种情况——考虑撕哪几页带去厕所用。 

 如果自己采购一批书,放在那里,在如今这个娱乐又不多的年代,有人无聊了去翻翻,看上几眼,说不定也就认识了几个新词。 

 虽然未必有用,可总比闲的时候,研究打牌更好点。 

 说不定某个人忽然觉得养鱼挺有意思,喂猪居然也有这么多学问,造一辆自行车原来没自己想的那么复杂,做一件衣服其实挺简单,地里产的不值几个钱的东西原来还可以再加工…… 

 …… 

 还有小学那里。 

 二娃都能当小画家了,那其他学生呢? 

 想想曾经的大燕庄,孩子们真的是接触不到除了课本之外的东西。 

 而那些捐赠的书籍,大部分也只是老旧的学习资料,小故事本,连环画,要么就是各种励志小故事等等。 

 如果有更多的书籍呢? 

 谁能保证某个学生,会不会忽然对某些知识产生了兴趣呢? 

 至于说怕书籍深奥,小学生们看不懂? 

 如果一个熊孩子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他能干出来的事儿,绝对超乎人的想象。 

 所以重点不是他们现在懂不懂,而是会不会产生兴趣。 

 …… 

 所以买书,必须要买,不管有没有人去看,反正我先买了,摆那里去。 

 而且燕长青买的书也是真杂,从养殖技术服装设计工业基础到菜谱,摄影绘画儿童读物外国名著,财务会计法律知识建筑施工道德经,亲子教育陶瓷烧制…… 

 反正批发起来价格又不贵,而且里面很多盗版书,价格更是便宜得很。 

 现在不是有钱了嘛,就得任性点。 

 回去之后就在村里建个图书馆,市场弄个读书屋,学校搞个阅览室,甭管有没有用,先干了再说。 

 挑书都挑了两天,然后大吉普都装不下。 

 大客车买一辆,现在运书回去,接着就当公共汽车。 

 以后开通从大燕庄到市场专线公交车,村里的女人们赶集再不用坐拖拉机,市场上的人们回村也不用每次都自己开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