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正月十五(第2页)

 挺欢乐的。 

 …… 

 刚过了镇子东大桥,瞬间锣鼓响了起来。 

 人们轰然发出一声叫好,随即热热闹闹簇拥着狮子,朝着镇子中走去。 

 这是难得的热闹场面,都是出来跑着玩的,不像年前,那热闹是匆忙的,要操心备年货。 

 很多小商店的门的都开了,舞狮的人就在路中间慢慢走着蹦着敲着锣鼓。 

 这时候鞭炮声响起,舞狮队领头的人朝那边看一眼,看见店家在门口朝这边招手,立刻一挥手带着舞狮队跑了过去。 

 两头狮子摇头摆尾,前面还有个拿着竹子编的缠了红布的‘绣球,不停地带着狮子上窜下蹦。 

 这是规矩,舞狮的也不是乱跑的,放鞭炮是信号,表示欢迎你来,来表演老板会给些东西,比如成包的果子或者白糖,甚至大方的再添点钱。 

 舞狮的根据给东西多少,决定表演的时间长短。 

 一切都特别和谐,不想出东西出钱的商店,就不放鞭炮,舞狮队的人也不会过来让店主人为难纠结。 

 给东西多少也无所谓,喜庆嘛! 

 当然也不排除这年头就那么几家店,舞狮队也没得选。 

 …… 

 再走几步,就能看到街道一个路口那的空地上,一群人舞弄刀尖剑棍九节鞭。 

 燕长青和二娃这群孩子对这个还是更感兴趣点,别的孩子看热闹,燕长青可以偷师。 

 像后来著名功夫演员吴景曾经在舞台上表演过的九节鞭,就是躺地上,让九节鞭从身体下边一圈又一圈的扫过,在这里就可以看到。 

 但是他们表演卖艺,可比拉二胡辛苦的多。 

 现在的季节可以说是最不适合光膀子的季节,这群人一个个最多穿个无袖汗衫,轮流上来表演。 

 喝彩的多,给钱的真不多。 

 就像燕长青说的,累死累活的,最后挣了三核桃两枣。 

 毕竟他们不能像舞狮队,跑人家门口表演。 

 二娃铁蛋一帮熊孩子还纷纷表示燕长青也能行,被燕长青***了——砸场子的事儿可不能干,小孩儿要是上去表演肯定更吸引目光,但是那不道德。 

 看了一会儿,燕长青掏出一块钱扔过去,表示感谢。 

 这已经是地上最大的一张面额纸币了,弄的武术队那个领头的一直朝燕长青身后看——他们要看看是不是小孩子胡乱扔的,万一大人不高兴想要回去,那他们就得还回去。 

 不过燕长青已经看完所有人表演一遍,转身走人了。 

 …… 

 因为一转身,就看到了迎面而来的旱船队。 

 就是纸扎的一条花船,里面站着人搬着跑,旱船的前面,是一队的大头娃娃。 

 前面还要有个老汉男扮女装,黑布包头脸上点痣故意扮丑,打扮成古代媒婆的样子——燕长青忽然发觉,怪不得曾经的那些日子里,经常不小心刷到男扮女装的视频,原来女装这种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啊! 

 很快燕长青又有新发现,感情顶着大头娃娃面具的人里边,也有虽然穿女装但是一看就是男人的,反正盯着面具也没人看出来……才怪! 

 想想也对,这年头大姑娘小媳妇没那么开放,这活儿还累人,所以队伍里要么是年龄大些的女性,要么直接上男人。 

 最后面当然也少不了锣鼓,敲敲打打就图个热闹。 

 …… 

 等看完旱船,接着走来的就是“背桩”队的表演。 

 背桩表演下边是一个有足够力气的人,身上绑着个杆子,杆子上半截会根据情况弄不同架子,然后架子上再绑个人。 

 确实是绑上的,不过不是紧紧绑死的那种,而是像安全绳之类的。 

 在上面那些穿着打扮成戏曲人物的,都是小孩儿,他们在上面翻跟头表演啥的,不保证安全可不行,掉下来可没钱买药。 

 因为这年头条件不好,没有什么好材料,所以那些架子为了保证结实耐用,都是铁家伙。 

 加上小孩儿的重量,这些走在下面的并不吸引人目光的背桩者,每个人背的最少六七十斤甚至更多。 

 从村里绑好架子,到镇子边绑上孩子们,然后在街上表演到彻底累的不行找地方休息,那会儿人人都是一身大汗,大冷天的能把衣服湿透,很辛苦的。 

 过几年人们都开始向钱看,这些东西就被放到了仓库落灰,又过很多年上头要支持民间艺术,于是把这些架子又翻了出来。 

 于是就有了燕长青曾经刷过的老家这边的视频,一个老头正破口大骂:“一群小伙儿找不出来个能背桩走二里地的人,这些年你们吃香的喝辣的都到狗身上了……” 

 真的很累人,顶着大几十斤的架子,虽然也可以用手托一下,但不可能一直托,还要一直挺直腰板走路,不是经常干下力活的人,坚持不下来的。 

 但是大家现在看的还是很欢乐的,成年人知道表演不易,出个几分几毛钱意思意思的也有,小孩子们则是跟着队伍跑前跑后的欢呼…… 

 有远有近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锣鼓声,欢声笑语起哄声更是到处都是。 

 气氛真好! 

 (关于这些和故事情节关系不大,那些年代记忆的描述,也是一种怀念吧!免费期间都不收钱的,希望大家不要介意,章节字数我也多写了点的。毕竟这些童年欢乐都是满满的回忆。) 

 感谢“天地99999”“农家小胖墩”“风刀霜剑啊”三位朋友打赏! 

 感谢大佬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