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变革(第2页)

 政治上,废除六部,改为十部。

 即外务部、财政部、工业部、农业部、法务部、文科部、交通部、教育部、监察部、规划部、公共安全部。

 分散了大臣们的权力。

 保留内阁,一首辅大臣四参赞大臣,除了基层官吏,一旦达到行省一级,内阁只有建议权,任期时长由皇帝说了算。

 新增两军大臣,即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新增参谋本部,完全把军权单独分离出来。

 开放言路,允许民间指陈利弊,但必须据实而言,不忌讳但也不可“风闻对奏”。

 精简底层无用的衙门官吏,取消一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职位。

 重新丈量土地,特别是奴儿干都司。

 由于北方耕地肥力不足,从先皇上位起,失去南方的大明大力开发奴儿干都司。

 为了杜绝奴儿干都司脱离朝廷掌控,大明在这里设立了永平、永宁、永安三省,以及更北的努儿干省。

 这三个省,已经变成了大明之命脉,粮仓之根本。

 不过贵族大员们,利用手中的权利在这三个省圈了大量的私田。

 丈量土地后,大部分充归朝廷,少部分直接分给百姓。

 教育方面,各省会必须设有两所及以上高等学府,中等学府若干,县级必须拥有中等学府,初等学府和小学若干。

 这一条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只能慢慢来。

 奖励科学着作和发明,具体细则由朝臣制定呈报皇帝批准。

 经济上,鼓励民办企业,朝廷的银号降低放款要求,降低利息标准。

 对于一些官办企业进行重组,在地方上设立铁路、矿务局等等。

 军事上,由皇帝出资建设忠嗣学院,改变之前由各大军事学府培养人才的套路,皇帝亲任忠嗣学院院长。

 忠嗣学院旨在培养忠于皇室的各级军官,称得上一声天子门生。

 在帝都北郊皇祭山,修建忠烈祠,从今往后,为国战死的军士,全都入祠接受皇室供奉。

 一句话,大明永存与国同修。

 编制上,取消旧时的伍、什、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军。

 改成班、排、连、营、团、旅、师、军团。

 军衔也变的更加合理,保留称号将军。

 取消神机军和神枢军的称号,两军合并,成立龙骧军,兀哈良骑兵军改称安北军,并由皇室亲手绣制军旗。

 只有这两支常驻称号军团,地方最大只能是师级。

 现役170万陆军,遣散老弱残兵重新补录,由朝廷分发安家费。

 最后,皇帝专门交代法务部,制定与各行各业相关的法律,呈报皇帝定夺。

 在此期间,内阁首辅扬玉轩自觉年迈,无法担任首辅,请求致仕,皇帝欣然同意。

 像是一个信号,大批朝臣自觉致仕,让出了空位。

 皇帝适时颁布了《官员补录诏令》,想要让更加锐意进取的年轻人走入朝堂。

 诏令发往大明全国,让各省怀才不遇,或者混迹基层的官员们看到了希望,当然,一些有能力的老臣被皇帝留了下来。

 这些人是热血年轻人的“刹车片”,朝堂上不能只有激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