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第2页)

 朱棡和朱元璋说了许多,朱元璋也时不时发表建议和要求。

 老朱的意见也都是一些很现实的意见。

 比如修路一事,不得占用百姓农忙时间,不能让粮食烂在地里。粮食是本,农民是根,没吃的,什么政策都是扯淡,这是一条红线,一条任何人都不能动的红线。

 朱棡解答,修路一事第一是利用农闲时期,第二是让牧民参与,两边一个月一个月的换着来。

 其他的一些工业项目也是如此,百姓们在工地做工,三日一结费用,可以补贴家用。

 对于如何促使百姓们参与移民。

 朱棡给的回答是:“山西人多地少,不少百姓靠着在富人家做工,或者砍伐薪柴,打鱼,打猎为生。这些人不在少数。”

 “以朝廷招工的名义让他们参与修路,第一条路先修京城,第二条路修到保定。”

 “等修到保定之后,百姓人数应该动辄数十万以上!再让他们在保定修建房屋,等到房屋修好,便提出朝廷的政策。”

 “届时,道路通畅,房屋宽敞,田地繁多!而参与修建的百姓多是没有田地的人,相信他们不会拒绝朝廷的好意。”

 朱元璋听罢也感叹道:“是个好办法!但是可有一点,朝廷给你的钱只有三万贯,这个账目是动不了的。”

 “还有钱?”朱棡诧异。

 朱元璋没好气的看了他一眼:“这笔钱,是你老丈人省下来的,咱打算在凤阳给老徐家修个宗祠,你老丈人拒绝了。”

 朱棡顿时有些感动。

 老徐,我错了。

 你对我太好了。

 我不打你小女儿主意了。

 “别高兴太早,你老丈人说了,三年之后还钱!”朱元璋抱着手,笑呵呵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