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八章才高八斗?(第2页)

 郭阳脸色苍白,连连摇头:“不可能,不可能!只有我这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有为青年,才能与林婄萱学姐门当户对,你算哪根葱,怎么可能跟她订婚?

 叶凡玩味笑了笑,“帅哥,你才高八斗?我还没听谁用这种词往自己脸上贴金的。”

 郭阳认准林婄萱是文艺女青年,自然要把自己的人设做得相得益彰。

 “当然!我从小博览群书……”

 “金瓶梅吧?”叶凡哈哈一笑,“恕我眼拙,看不出来。”

 “我会向你证明的!”郭阳咬牙切齿。

 “随你便,我无所谓。”叶凡摇头笑了笑。

 “你!”

 郭阳大怒,转而对林婄萱说道:“婄萱学姐,这个人一看就知道没什么内涵。你跟他在一起,没有共同语言的。”

 “郭学弟,恐怕你误会了,我跟你在一起,似乎也没有共同语言。”林婄萱微微斜身,靠在叶凡的肩头。

 “婄萱学姐,你说你喜欢古文,我对这方面很有研究的……”

 郭阳话还没说完,上课铃响起,陈教授拿着几本教案走进大教室。

 “各位同学,请坐好。”陈教授高声说道,“现在开始点名。”

 郭阳心有不甘,留下一句:“婄萱学姐,我会让你对我刮目相看!”便转到其他位置坐下。

 第一节文化公开课开讲。

 话说陈教授年纪虽然大了,可是文化底蕴还真不是盖的。

 一句歌赋能拆起来说出十几种来历,每一个字,每一组词,都能侃侃而谈,以至于引经据典,趣味岸然,一堂课听下来就算不受益匪浅。

 起码对课本内容知之甚深,只要笔记做的清楚,考试手到擒来。

 陈教授的课主要以古文为主,艺术学院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尊敬陈教授。

 “今天上第一章第四节,大家打开课本第十页!”陈教授声音很沉,显得中气很足。

 开玩笑,都七十多岁了还满面红光的来学校任职,这气血顶不住,怎么挑得起教书育人的大梁?!

 “想必这篇陶渊明的《饮酒》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

 初中、高中课本里都有摘录,人人都能背的下来,其中意思也都能够了解。现在,大家先朗诵一遍。”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自然不用多说,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了千古,大家在语文课本里与它亲切相遇起码三次以上。

 “很好,现在我为大家讲解其中寓意……”

 接下去,陈教授抑扬顿挫的为大家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将诗句中的描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出来。

 只不过这首诗太短,说来说起都是老知识了,大家只是时不时的做做笔记。

 “或许大家不知道,我们语文书本上的《饮酒》只是陶渊明系列诗中的一首。他一生精通辞赋,光是以《饮酒》为题材,便书写了二十首……”

 郭阳抓耳挠腮,一心想要在林婄萱和叶凡面前表现自己。

 当下听到陈教授的言论,眼珠子一转,高声质问:“老师,那其余十九首都是什么诗名?”

 “自然都是陶渊明在……”陈教授微微一笑,还没说完,却又被打算。

 “老师,这十九首诗分别叫什么名字啊?”

 “……都是《饮酒》……”陈教授没有因为被打断而生气,继续耐心回答。

 郭阳又道:“好端端的诗歌,为什么都取一个名字?是否”

 陈教授脸色一沉,有些愠怒:“同学,你不懂不要瞎说。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曾经担任过江州祭酒,由于不满朝政腐败,作了一首《归去来兮辞》便辞官而去。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从此陶渊明归隐田园,创作了田园诗歌笔风,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享誉古今中外!”

 “老师,我还是不明白。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既然陶渊明担任过职位,为什么不造福一方,反而逃避责任跑去做个农民写诗歌?

 你不是说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吗,怎么会不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呢?

 一切的困难都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动力,这句话连小学生都能明白。

 可是,他偏偏还放任自己,沉迷酒乐,这实在看不出他哪里伟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