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骨递(第2页)

 古代墓穴,有不少讲究,比如秦埋岭、汉埋坡,古代盗墓挖坑都是“方”型坑,近代为“圆”型坑,这就是所谓的“古方近园”。

 南方土夫子懂辨土生熟,因为土有‘熟’、‘活土’、‘死土’的分别,一铲打下去十米,然后……看深度和铲子上带出来的东西,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但是土壤中,带着殷红血色,虽然多日过后已经暗淡,但猩红色泽,还是能在土壤中看到,有血迹的墓,会有不详发生啊!

 我在一旁默默记着,积累着经验,尤其是闫叔、老葛的话,往往带着不少盗墓学问,都够写一部笔记了。

 几个人坐下了,围在古图观摩,一边议论着,推测着这里是不是图中画的地宫,即便有墓,会是商周的墓吗,还是其他朝代的墓凑巧葬于此地,跟山上的墓群有关联吗?

 一般来说,不同朝代的墓,差别很大,西汉墓不带耳房,东汉墓多带两个耳房,这是标志,唐墓是墓砖搭起来的,青砖之间没有粘合,搭成穹顶,而有墓砖的汉墓除了大墓外,并不常见,多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则多为砖结构,墓砖之间以石灰和铁片镶死,有的明墓墓顶厚达两米多,是七辐七券墓顶,非常坚固牢靠。

 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过六米,挖掘相对容易,但汉墓一般距地表十多米左右,西周墓则更深,不容易短期内挖掘出来。

 “这里,似乎是祭祀之地,也是古墓的前置区域,属于陵的范畴,真正的墓,则深入挖到了山腹里,你们看,这里有一个洞口,图上标记着崎岖的路线,可以通向一个位置的地下区域,那里也许就是地宫了。”

 二叔大笑起来:“想不到会这样顺利,在山脚下捡到了地图,看来,天助咱们,此事必成。”

 徐虹在旁担忧说:“不过,已经被一股来历不明的同行,捷足先登了,还能剩下什么宝贝吗?”

 闫衣陵说道:“无妨,从地面上的烧火痕迹来看,他们已经消失两三周了,进入里面这么久,都没有出来,可能出现了意外,否则,不会把这些工具直接丢在这了,连原图都不带走,不合常理。”

 “那他们,不会凶多吉少了吧?”二叔有些发慌问。

 闫衣陵摇头说:“谁知道呢,只有咱们亲自下去,才知道这里面是怎么回事了。”

 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我已经把他们的推论和见解,都记在本子上,同时打了一个大大问号,哪一帮前来淘沙的土夫子,人去了哪里,会不会已经遭遇不测了呢?

 魔音

 闫衣陵和二叔等人研究了一番地图,把现场的一些物品收集起来,看还有什么好东西,以及这些工具能否自己这帮人用上。

 这时候,徐虹在一旁拿着骨笛把玩着,鬼使神差之下,竟然凑到嘴边吹走起来。

 “吱吱吱——”

 清脆的笛子声在山涧谷地响起,格外的刺耳响亮,我听完之后,头皮都有些刺痛,感到浑身的汗毛都炸起来了。

 这股声音,让人极其不舒服,好像一种魔音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