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悲观(第2页)

 是皇家专用来记录君王与大臣一言一行的史官,后来逐渐变成了进谏官员的称呼,也就是纠正皇帝和官员言行的作用。

 杀御史,就是闭塞言路。

 想到此处,刘琏浑身一颤,遍体冰凉。

 杨宪难道真的要盛极必衰?

 “那儿子该怎么办?”刘琏问道。

 刘伯温沉吟一阵,随后道:“青田老家的祖坟需要修缮了,为父年老体衰不宜动身前往,你且替为父去吧!”

 刘琏脸色悲戚的跪下,随后保证自己会好好修缮老家的祖坟。

 这种事,一般都需要辞官,因为大明朝没有那么长的假期。

 但是这种情况下,刘琏辞官是保住一家子人。

 刘琏跟那些官员混的比较勤,其实要说什么有什么苟且也并没有,只是刘琏擅长笔书跟作词,闲来无事就跟那些文官一起谈论谈论诗词,也算是趣事。

 只是覆巢之下无完卵,这种情况,还是抽身比较好。

 刘伯温本想去见皇后,不过皇后事先一步送来了手书,告诉刘伯温不要轻举妄动,不管怎么样,浙地文运传承是不会断的。

 收到皇后的手书,刘伯温更是整个人苍老了几岁。

 这更加确定了,皇帝要对浙地下手了。

 究竟是什么?

 究竟是什么让皇帝如此快速的要对浙地动手?

 漠南的事还没了,皇帝真的就这么迫不及待吗?

 ……

 京师又有大事,漠北幸存的六百多浮屠营官兵今日晌午要回朝,听说护送了三百多名战死官兵的骨灰以及遗物。

 而此事,也引起了京师一些人的不满。

 什么时候,战败也要摆排场了?

 兵部侍郎石青是最先站出来发出不满的,并且带着官吏堵在京师内城的城门口,欲要阻拦浮屠营官兵进城。

 秋季,寒风凛冽,城门口枯黄的枝条仿佛宣告着深秋的来临。

 不过跟秋天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京师的城门口热闹的场景。

 百姓们背着背篓,赶着驴车,或牵着娃娃进城,人世百态,此时显露无疑。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朝廷的事感兴趣,也有人面色匆匆毫不理会兵部在城门口的布置,只是埋头不理不问,继续为了生活奔波。

 “石大官,咱们在这拦着,当真有用?”

 一个七品主事揣着手,官服外面套着一件羊绒的袄子,有些疑惑的问道。

 石青是个五短身材的中年人,国字脸嘴巴小,说话声音尖细,给人一种有些滑头的感觉。

 “战败之人不自醒过失也就罢了,摆出这般排场,本官岂能让他们如愿?”石青冷冷道。

 同时,他又声音阴冷的道:“昔日,晋王携民意处死一省按察使,越过三司,本就是逾矩!如今也要让他们试一试这民意的滋味。”

 说罢石青抬手,命一旁的兵部官员张贴了告示。

 告示内容大概就是宣扬漠北战败,不允许战败的浮屠营官兵走城门而入。

 百姓们被强行留下来驻足观看,同时石青也不傻,安插了一些人在百姓之中大喊‘战败者该有愧’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