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有坏,也有好(第2页)

 帝王权势是压制百官的最好办法,但朱祁镇就缺这个。

 他还没成年,就几乎被架空了。

 文官壮大,武将不听话,重务太皇太后决策,朱祁镇做了这么多年的‘吉祥物’,上来就想大刀阔斧的改革,无疑是痴心妄想。

 还得借势,让他们自己内卷起来,以此达到政治主张……李青轻声道:“难办也得办,这么拖下去,以后会越来越难办,过完年,就得着手废除保举制。”

 打开房门,李青才发现下雪了。

 北平的雪一如既往的大,鹅毛大雪夹杂着朔风,没多大会儿,地上就白茫茫一片。

 李青坐在屋檐下,望着茫茫大雪,怔怔出神。

 枯坐许久后,李青想找个人说说话,这样一个人看雪真的好孤寂。

 思来想去,能称得上故人,且还在这里的也就只剩于谦了。

 李青知道于谦家在哪儿,换了身衣服,前去找他。

 …

 于谦正在审核张辅拟定的军需,兵部参与不打仗,但管着后勤,大军出征在即,军需调度都要他来忙活。

 虽然他对张辅很信任,但他一向公事公办,该走的流程必须得走。

 “于侍郎在家吗?”

 一道声音打断了于谦,于谦听出来人身份,连忙起身回道:“在呢。”

 来到院里,于谦见真是李青,笑道:“先生来的正好,我正要找你呢。”

 “找我?”

 “嗯。”于谦做了个请的手势,“雪大,进书房说。”

 小院还是那个小院,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谦身为侍郎,俸禄本身就不低,加上偶尔的赏赐,生活水平一直不错。

 书房里燃着火炉,炉子上放着茶壶,称不上奢侈,但能瞧得出日子过得很滋润。

 “坐,先喝杯茶暖暖身子。”于谦给李青倒了杯热茶。

 “谢了。”李青捧着茶,问:“何事啊?”

 “军需的事。”于谦指着桌上的清单,“先生对此有经验,看看有什么不合理处。”

 李青好笑道:“你可是侍郎,用得着我拿主意吗?”

 你做了那么多年监军,我哪比得上你啊……于谦讪讪道:“先生是兵部都给事中,有权限看这个。”

 “那好吧。”李青也不矫情,大致看了一眼,“照批就是,军需很合理。”

 那么多年的监军,可不是白干的,李青只看了出征人数,和所需军资,便做出判断。

 顿了顿,又道:“出征更多是为皇上掌军做准备,物资自然是越多越好,即便英国公多报了些,你也应该照批,大明不差这点儿钱,笼络军队才是政治需要。”

 于谦一怔,随即恍然,“先生看得果然透彻,是我着相了。”

 接着又道:“大明是不差钱,但近几年大明的赋税,逐年缩水,远不如宣德时期。”

 李青对此有心理准备,问道:“年税收多少?”

 “去年税收共计,米麦一千八百余万石,宣德薯、永乐豆、永乐米,加在一起有三千两百余万石,粮食几乎没出问题,但商税却缩水严重,除此之外,金银铜矿也大幅度缩减。”

 于谦叹道:“随着开海贸易,富人对庄稼地里的也不太上心了,都扎身于贸易,按理说商税应该提高才是,但……先生懂的。”

 李青点头,安慰道:“不要光看坏的一面,至少现在百姓不会挨饿了,不是吗?”

 “这倒是。”于谦深以为然,笑道:“主要是移民政策的开垦,以及宣德薯、永乐豆的高产做出了大贡献,尤其是后者,那些作物产量是真的高啊!”

 “这就很好。”李青感叹:“只要保障住百姓生活,那这天下就乱不了,至于朝堂斗争…历朝历代皆有,大明又岂能免俗?”

 “先生说的是。”于谦也笑了。

 若换别人说这话,他未必听得进去,但李青不同。

 李青在,他就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