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查抄燕王府!


 鄯州,城门楼上。

 数十位文武官员位列在此,脸色凝重的看着不断发起冲锋的敌军,一言不发。

 “诸位,此次吐蕃联合后突厥和突骑施共同攻打鄯州,摆明了是想吞掉拢右,尔等可有好的计策呀。”

 收回目光,郭知运瞥了一眼低首垂立的官吏。

 “这……”官吏们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好。

 这次敌方联军共有十几万大军攻城,而他们守军只有几万人左右,能维持住目前这种局面已经很不容易了,哪里还有能力反攻回去。

 “郭节度使,下官以为重兵围城之下,应该立即向安西都护府求援,请他们派遣大军前来解困。”说话之人是临州刺史张万年。

 “向安西军求助?”郭知运冷笑一声,捏着信函说道。

 “你们不用再心存侥幸了,就在刚刚本官接到了张显节度使的信函,信上说吐蕃搬来了四十万大食援军!”

 “安西军为了防止对方攻陷安西四镇,已经主动前出大漠去恒罗斯对付大食军队了。”

 “也就是说当下整个拢右只有我们这一支军队。”

 “什么!”

 此言一出,整个城墙上一片哗然,所有人都是大吃了一惊,该死的吐蕃人为了攻打大唐,竟然请来了四十万大食军队。

 这样的话岂不是说他们要死守城池了?

 就在鄯州官军人心惶惶时,城下忽然传来大地的震动声。

 随后密密麻麻的三国联军向鄯州袭来。

 “报!启禀郭节度使,联军即将发起第八次冲锋!”

 “传令三军做好准备迎敌!”

 “是!”

 传令兵退下后,郭知运拔出刀回过头看了一眼拢右官吏。

 “诸位,丢城弃地掉脑袋是小,背负千古骂名才是大,你们好好掂量一下吧!”

 咻咻咻!

 密集的箭雨铺天盖地射进三国联军中,顿时倒下一大片士兵,很快又被后面的人潮吞没。

 联军队伍后方,三名身材魁梧,神态各异的中年大汉骑在马上,笑眯眯看着前方的攻城。

 “大都护,这些唐军要拼命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认真起来了。”

 “毕竟要是让大食人看见我们连一个小小鄯州都打不下来,恐怕会笑掉大牙。”

 “是啊,算算日子大食人应该到达大勃律城了,我们这边也得抓点紧才是。”墨泉跟着说道。

 闻言,其蒙皱了皱眉头看了一眼城池。

 攻打这么久之所以没有拿下来,并非是他不能,而是在消耗时间等待大食人的到来。

 可时间过去这么久了,大食人就像消失了一样,半点消息都没有,这不由得让他担心起来。

 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罗浸乃笑着说道。

 “大都护不必担心法塔罗,此次大食东征带来了将近五十万大军,这么庞大一股力量,谁能拦得住他们?”

 其蒙想想也是,五十大军不是一个小数目,除非大唐集合所有兵力,否则谁都拦不住他们的步伐。

 “罢了,看来是本将军多虑了。”

 其蒙苦笑一声,抬起头目视前方的鄯州城,缓缓拔出了弯刀。

 “传本都护帅令立即向鄯州城…”

 “报!”一声急促的奏报声打断了其蒙的命令,紧接着数十名斥候策马而来

 “什么事!”其蒙脸色一沉不悦道。

 “启禀大都护,根据探查得知,半月之前大食主力被唐军重创,现已投降撤回了本土!”

 这个消息对于三国联军大将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震的他们僵在了当场。

 谁都没想到号称五十大军的大食军队竟然向唐军投降了,更没想到他们违背了盟约。

 然而让他们更加惶恐的是,斥候接下来的话。

 “大都护,二位大将军,探马来前刚刚查明战胜大食的唐军正向漠北和逻些城一带移动,看样子好像要要对我们动手了。”

 嘶!

 三人齐齐倒吸一口凉气,尤其是墨柏和突骑施,听见唐军去攻打自己的老巢了,吓得脸色都白了。

 “大都护,依本将看我们还是撤兵回防吧,万一大本营沦陷了我们没办法向上面交待啊。”

 “我赞同罗浸乃的意见,一个鄯州城改变不了什么,反倒是漠北一旦被唐军占据,我们后突厥将再无立锥之地”墨柏阴着脸道。

 眼见两位盟友决心撤兵,其蒙尽管心里不甘,也只能下令收兵回撤。

 不过他还是铁青着脸问道:“打败大食,攻入我们腹背的唐军是何人主使?”

 “回大都护,是燕王范信!”

 “哼又是他,我们撤!”最后看了一眼鄯州,其蒙一甩马鞭快速离去,其他两国交换一下眼神,各自带兵离开。

 “郭节度使快看,三国联军撤了!”副将指着撤离的敌军激动道。

 “撤了?”

 带着疑惑心情,

郭知运仅仅看了一眼,顿时大喜,整个人都精神焕发起来。

 “哈哈哈,什么狗屁联军,在我拢右大军面前还不是无功而返,来人呐,全军出击!”

 一声令下数万唐军涌出城池向着三国联军追击而去,虽然没有追上但抵住十二万大军攻城,足以让他们彪炳史册!

 一时间成百上千的拢右官吏围上来向郭知运道喜。

 不难预见一旦拢右大捷传到朝廷,郭节度使必然更上一层楼。

 “恭喜郭节度使,贺喜郭节度使,下官给您道喜了。”

 察觉到危险解除了,李林甫从城门楼子里出来,笑眯眯的拱手道。

 郭知运哈哈一笑,朝洛阳方向抬抬手。

 “全赖陛下刁天之德和李处置使的全权帮助,本官才能打败三国联军。”

 听到这句话李林甫脸上的笑容更盛了几分。

 “郭节度使,大捷至此咱们还是一起向陛下陈奏吧?”

 “李处置使请!”

 “郭节度使请!”

 …

 洛阳,大明宫大殿。

 此时的这里气氛有些严肃,不少大臣铁青脸一副愤慨模样。

 “陛下,老臣认为吐蕃背信弃义,明着和亲,背地里却联合三国攻打大唐,朝廷必须对其严厉打击!”

 李隆基停下脚步,抬起头看完了一眼张九龄,淡淡道。

 “张相以为应当如何打击?”

 “回陛下,朝廷应该立即派遣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前往西域,将各部落统合起来,配合安西都护府向吐蕃正式开战!”

 李隆基并没有回应张九龄的诉求,而是看向其他几位大臣。

 “你们呢?也觉着朝廷应该派遣大军去抵抗四国联军?”

 “这…”

 众臣面面相觑,集体低下头去,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从理智上来说张九龄的办法是唯一的可行办法,一方面统合西域诸部,另一方面举国之力消灭吐蕃这个心腹大患。

 但现在看来皇帝的心思显然没有放在吐蕃上面。

 这时,一个年轻官员走出队列拱手道。

 “启奏陛下,安西四镇固若金汤,纵使四国联军袭唐也伤不了根基。”

 “反倒是国内一些诸侯,仗着麾下兵多将广金山银海,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一旦他们造起反来很有可能会重创大唐根基。”

 “所以臣以为与其把有限的军力浪费在异族身上,还不如除掉这些隐患,将来腾出手来再收拾吐蕃人。”

 望着口若悬河的年轻人,李隆基嘴角渐渐浮起一抹笑意。

 “你叫什么名字,朕怎么没见过你?”

 年轻人躬身一礼,恭恭敬敬答道。

 “回陛下,臣姓杨名国忠,今年刚刚入朝为官!”

 “原来是杨国忠。”李隆基点点头,居高临下道:“你的意思是先解决掉内部隐患,在攻打吐蕃人?”

 “回陛下,是的,臣以为攘外必先安内!”

 “好一个攘外必先安内!”李隆基龙颜大悦,坐回龙椅目视群臣道。

 “灵武节度使张说何在?”

 “臣在!”一名浓眉大眼的将军从队列里走出来。

 “朕命你立即率领三万朔方军前往拢右进行支援,不得有误!”

 “臣遵旨!”

 等到张说离开上阳宫大殿后,大理寺卿马元吉走出队列。

 “启奏陛下,日前大理寺经过审讯已经确认王文德,武继植等人涉嫌参与筹备谋反。”

 “根据他们的交代洛阳商会供奉上官婉儿,金吾卫大将军也参与了谋反。”

 话音落地,大殿轰的一声哗然,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对于他们来说上官婉儿已经是前朝老臣了,按理说应该淡出视线才对,没想到又牵扯到了谋反当中。

 个别心思深沉的大臣很快联想到了上官婉儿背后的燕王府,心中暗自一凛。

 难怪皇帝不愿意对付吐蕃,原来是想对范信动手了。

 一念至此,大臣们集体对视了一眼,纷纷向李隆基抱拳道。

 “陛下,范信身为燕王,本应感念恩德,却三番两次纵容属下谋反,臣等以为应该革去其王爵,追查到底!”

 面对众臣的义愤填膺,李隆基仰天长叹一声。

 “昔日朕念在范信有功于江山社稷,数次忍让范家的作为,没想到范家不思悔改变本加厉。”

 “罢了,拟旨将范信从燕王降为北疆侯,查抄洛阳商会和范家,以调查其是否涉嫌参与谋反!”

 “臣等遵旨!”

 散朝后,李隆基一甩袖袍走出大殿,直奔大理寺监狱,不料却一位身穿四爪金龙服的年轻人拦住。

 “儿臣李瑛参见父皇。”

 目光在年轻人身上打量一番,李隆基眉头稍稍皱起。

 “瑛儿,你不在东宫跟随师傅读书来这里干什么?”


 “回父皇,母后最近病体严重,儿臣希望您能过去看看她。”

 “丽妃病重了?”李隆基一怔,看向高力士,后者躬身回道。

 “回陛下,赵丽妃最近感染了风寒,确实下不了床。”

 此时的李隆基正想去监牢逼问上官婉儿,哪有心思去看一个妃子。

 闻言甩了一下袖子,命内侍请个太医过去看看,自己抬腿向宫外走去。

 结果没走几步又被太子李瑛拦住去路,李隆基脸色阴沉下来。

 “太子,你这是干什么!”

 往日性子和善的李瑛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愤怒道。

 “父皇,母妃已经病的连床都下不来了,您就不能去看看他么!”

 “混帐!你敢指责朕,来人给我杖责二十!”

 “陛下息怒,太子只是担心赵丽妃的病情而已,万万不能伤了父子间的情分啊!”

 高力士一看不好,赶紧拦在两人之间。

 李隆基冷笑连连。

 “什么父子情分,这个逆子什么时候把朕放在眼里过,连李瑁半点都不如!”说罢拂袖离去。

 “太子殿下,您消消火,陛下最近太忙了,等有时间一定去看赵丽妃。”高力士赔笑了两声,急忙跟了上去。

 望着父亲的背影,李瑛眼中闪过一抹愤怒,双手紧紧攥在一起。

 ……

 大理寺监牢,外。

 “气死朕了,这个逆子连武惠妃的孩子半点都不如,朕真想把他的太子废了!”

 来到大理寺李隆基越想越气,一掌拍在石墙上。

 高力士干笑几声,向四周看了一眼小声说道。

 “陛下慎言,东宫储君事关江山社稷稳定,万一被有心人听了去,又该生出事端了。”

 “你说的有些道理,此事过后再说。”

 压下心中怒火,李隆基整理一下黄袍走进大理寺。

 听说皇帝来了,大理寺卿马元吉连忙带人赶到监狱门口。

 “臣马元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上官婉儿审的怎么样了?”瞥了一眼马元吉,李隆基板着脸道。

 马元吉浑身一震,羞愧道:“回陛下上官婉儿没有招供!”

 “废物,这点事都干不好,将来还有什么能指望你。”

 瞪了马元吉一眼,李隆基气冲冲走进大牢。

 昏暗的牢房里,上官婉儿穿着白色囚衣,双手被绑在木架上,鲜血淋漓之间一丝白暂的皮肤若隐若现。

 “上官婉儿,朕是什么人你应该很清楚,要想少遭点罪,就把幕后指使人说出来,念在你伺候我李家数年的份上,朕留你一条性命!”

 听到声音上官婉儿勉强睁开眼睛,看了一眼李隆基,嘴角划过一抹不屑的嘲讽。

 “李隆基,你是想让我把太平公主和范信也牵扯进来是吧?”

 令人意外的是李隆基并没有否认,而是大大方方承认了。

 “不错,卧榻之侧岂能容他人酣睡,只要你供出范信和太平公主,朕可以饶你不死!怎么样?”

 面对李隆基期待的眼神,上官婉儿哈哈大笑起来,末了笑容一收,一字一句道。

 “做梦!”

 “好好好,敬酒不吃吃罚酒,来人,把上官婉儿囚服褪下……

 “这…”

 众臣面面相觑,集体低下头去,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从理智上来说张九龄的办法是唯一的可行办法,一方面统合西域诸部,另一方面举国之力消灭吐蕃这个心腹大患。

 但现在看来皇帝的心思显然没有放在吐蕃上面。

 这时,一个年轻官员走出队列拱手道。

 “启奏陛下,安西四镇固若金汤,纵使四国联军袭唐也伤不了根基。”

 “反倒是国内一些诸侯,仗着麾下兵多将广金山银海,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一旦他们造起反来很有可能会重创大唐根基。”

 “所以臣以为与其把有限的军力浪费在异族身上,还不如除掉这些隐患,将来腾出手来再收拾吐蕃人。”

 望着口若悬河的年轻人,李隆基嘴角渐渐浮起一抹笑意。

 “你叫什么名字,朕怎么没见过你?”

 年轻人躬身一礼,恭恭敬敬答道。

 “回陛下,臣姓杨名国忠,今年刚刚入朝为官!”

 “原来是杨国忠。”李隆基点点头,居高临下道:“你的意思是先解决掉内部隐患,在攻打吐蕃人?”

 “回陛下,是的,臣以为攘外必先安内!”

 “好一个攘外必先安内!”李隆基龙颜大悦,坐回龙椅目视群臣道。

 “灵武节度使张说何在?”

 “臣在!”一名浓眉大眼的将军从队列里走出来。

 “朕命你立即率领三万朔方军前往拢右进行支援,不得有误!”

 “臣遵旨!”

 等到张说离开

上阳宫大殿后,大理寺卿马元吉走出队列。

 “启奏陛下,日前大理寺经过审讯已经确认王文德,武继植等人涉嫌参与筹备谋反。”

 “根据他们的交代洛阳商会供奉上官婉儿,金吾卫大将军也参与了谋反。”

 话音落地,大殿轰的一声哗然,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对于他们来说上官婉儿已经是前朝老臣了,按理说应该淡出视线才对,没想到又牵扯到了谋反当中。

 个别心思深沉的大臣很快联想到了上官婉儿背后的燕王府,心中暗自一凛。

 难怪皇帝不愿意对付吐蕃,原来是想对范信动手了。

 一念至此,大臣们集体对视了一眼,纷纷向李隆基抱拳道。

 “陛下,范信身为燕王,本应感念恩德,却三番两次纵容属下谋反,臣等以为应该革去其王爵,追查到底!”

 面对众臣的义愤填膺,李隆基仰天长叹一声。

 “昔日朕念在范信有功于江山社稷,数次忍让范家的作为,没想到范家不思悔改变本加厉。”

 “罢了,拟旨将范信从燕王降为北疆侯,查抄洛阳商会和范家,以调查其是否涉嫌参与谋反!”

 “臣等遵旨!”

 散朝后,李隆基一甩袖袍走出大殿,直奔大理寺监狱,不料却一位身穿四爪金龙服的年轻人拦住。

 “儿臣李瑛参见父皇。”

 目光在年轻人身上打量一番,李隆基眉头稍稍皱起。

 “瑛儿,你不在东宫跟随师傅读书来这里干什么?”

 “回父皇,母后最近病体严重,儿臣希望您能过去看看她。”

 “丽妃病重了?”李隆基一怔,看向高力士,后者躬身回道。

 “回陛下,赵丽妃最近感染了风寒,确实下不了床。”

 此时的李隆基正想去监牢逼问上官婉儿,哪有心思去看一个妃子。

 闻言甩了一下袖子,命内侍请个太医过去看看,自己抬腿向宫外走去。

 结果没走几步又被太子李瑛拦住去路,李隆基脸色阴沉下来。

 “太子,你这是干什么!”

 往日性子和善的李瑛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愤怒道。

 “父皇,母妃已经病的连床都下不来了,您就不能去看看他么!”

 “混帐!你敢指责朕,来人给我杖责二十!”

 “陛下息怒,太子只是担心赵丽妃的病情而已,万万不能伤了父子间的情分啊!”

 高力士一看不好,赶紧拦在两人之间。

 李隆基冷笑连连。

 “什么父子情分,这个逆子什么时候把朕放在眼里过,连李瑁半点都不如!”说罢拂袖离去。

 “太子殿下,您消消火,陛下最近太忙了,等有时间一定去看赵丽妃。”高力士赔笑了两声,急忙跟了上去。

 望着父亲的背影,李瑛眼中闪过一抹愤怒,双手紧紧攥在一起。

 ……

 大理寺监牢,外。

 “气死朕了,这个逆子连武惠妃的孩子半点都不如,朕真想把他的太子废了!”

 来到大理寺李隆基越想越气,一掌拍在石墙上。

 高力士干笑几声,向四周看了一眼小声说道。

 “陛下慎言,东宫储君事关江山社稷稳定,万一被有心人听了去,又该生出事端了。”

 “你说的有些道理,此事过后再说。”

 压下心中怒火,李隆基整理一下黄袍走进大理寺。

 听说皇帝来了,大理寺卿马元吉连忙带人赶到监狱门口。

 “臣马元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上官婉儿审的怎么样了?”瞥了一眼马元吉,李隆基板着脸道。

 马元吉浑身一震,羞愧道:“回陛下上官婉儿没有招供!”

 “废物,这点事都干不好,将来还有什么能指望你。”

 瞪了马元吉一眼,李隆基气冲冲走进大牢。

 昏暗的牢房里,上官婉儿穿着白色囚衣,双手被绑在木架上,鲜血淋漓之间一丝白暂的皮肤若隐若现。

 “上官婉儿,朕是什么人你应该很清楚,要想少遭点罪,就把幕后指使人说出来,念在你伺候我李家数年的份上,朕留你一条性命!”

 听到声音上官婉儿勉强睁开眼睛,看了一眼李隆基,嘴角划过一抹不屑的嘲讽。

 “李隆基,你是想让我把太平公主和范信也牵扯进来是吧?”

 令人意外的是李隆基并没有否认,而是大大方方承认了。

 “不错,卧榻之侧岂能容他人酣睡,只要你供出范信和太平公主,朕可以饶你不死!怎么样?”

 面对李隆基期待的眼神,上官婉儿哈哈大笑起来,末了笑容一收,一字一句道。

 “做梦!”

 “好好好,敬酒不吃吃罚酒,来人,把上官婉儿囚服褪下……

 “这…”

 众臣

面面相觑,集体低下头去,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从理智上来说张九龄的办法是唯一的可行办法,一方面统合西域诸部,另一方面举国之力消灭吐蕃这个心腹大患。

 但现在看来皇帝的心思显然没有放在吐蕃上面。

 这时,一个年轻官员走出队列拱手道。

 “启奏陛下,安西四镇固若金汤,纵使四国联军袭唐也伤不了根基。”

 “反倒是国内一些诸侯,仗着麾下兵多将广金山银海,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一旦他们造起反来很有可能会重创大唐根基。”

 “所以臣以为与其把有限的军力浪费在异族身上,还不如除掉这些隐患,将来腾出手来再收拾吐蕃人。”

 望着口若悬河的年轻人,李隆基嘴角渐渐浮起一抹笑意。

 “你叫什么名字,朕怎么没见过你?”

 年轻人躬身一礼,恭恭敬敬答道。

 “回陛下,臣姓杨名国忠,今年刚刚入朝为官!”

 “原来是杨国忠。”李隆基点点头,居高临下道:“你的意思是先解决掉内部隐患,在攻打吐蕃人?”

 “回陛下,是的,臣以为攘外必先安内!”

 “好一个攘外必先安内!”李隆基龙颜大悦,坐回龙椅目视群臣道。

 “灵武节度使张说何在?”

 “臣在!”一名浓眉大眼的将军从队列里走出来。

 “朕命你立即率领三万朔方军前往拢右进行支援,不得有误!”

 “臣遵旨!”

 等到张说离开上阳宫大殿后,大理寺卿马元吉走出队列。

 “启奏陛下,日前大理寺经过审讯已经确认王文德,武继植等人涉嫌参与筹备谋反。”

 “根据他们的交代洛阳商会供奉上官婉儿,金吾卫大将军也参与了谋反。”

 话音落地,大殿轰的一声哗然,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对于他们来说上官婉儿已经是前朝老臣了,按理说应该淡出视线才对,没想到又牵扯到了谋反当中。

 个别心思深沉的大臣很快联想到了上官婉儿背后的燕王府,心中暗自一凛。

 难怪皇帝不愿意对付吐蕃,原来是想对范信动手了。

 一念至此,大臣们集体对视了一眼,纷纷向李隆基抱拳道。

 “陛下,范信身为燕王,本应感念恩德,却三番两次纵容属下谋反,臣等以为应该革去其王爵,追查到底!”

 面对众臣的义愤填膺,李隆基仰天长叹一声。

 “昔日朕念在范信有功于江山社稷,数次忍让范家的作为,没想到范家不思悔改变本加厉。”

 “罢了,拟旨将范信从燕王降为北疆侯,查抄洛阳商会和范家,以调查其是否涉嫌参与谋反!”

 “臣等遵旨!”

 散朝后,李隆基一甩袖袍走出大殿,直奔大理寺监狱,不料却一位身穿四爪金龙服的年轻人拦住。

 “儿臣李瑛参见父皇。”

 目光在年轻人身上打量一番,李隆基眉头稍稍皱起。

 “瑛儿,你不在东宫跟随师傅读书来这里干什么?”

 “回父皇,母后最近病体严重,儿臣希望您能过去看看她。”

 “丽妃病重了?”李隆基一怔,看向高力士,后者躬身回道。

 “回陛下,赵丽妃最近感染了风寒,确实下不了床。”

 此时的李隆基正想去监牢逼问上官婉儿,哪有心思去看一个妃子。

 闻言甩了一下袖子,命内侍请个太医过去看看,自己抬腿向宫外走去。

 结果没走几步又被太子李瑛拦住去路,李隆基脸色阴沉下来。

 “太子,你这是干什么!”

 往日性子和善的李瑛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愤怒道。

 “父皇,母妃已经病的连床都下不来了,您就不能去看看他么!”

 “混帐!你敢指责朕,来人给我杖责二十!”

 “陛下息怒,太子只是担心赵丽妃的病情而已,万万不能伤了父子间的情分啊!”

 高力士一看不好,赶紧拦在两人之间。

 李隆基冷笑连连。

 “什么父子情分,这个逆子什么时候把朕放在眼里过,连李瑁半点都不如!”说罢拂袖离去。

 “太子殿下,您消消火,陛下最近太忙了,等有时间一定去看赵丽妃。”高力士赔笑了两声,急忙跟了上去。

 望着父亲的背影,李瑛眼中闪过一抹愤怒,双手紧紧攥在一起。

 ……

 大理寺监牢,外。

 “气死朕了,这个逆子连武惠妃的孩子半点都不如,朕真想把他的太子废了!”

 来到大理寺李隆基越想越气,一掌拍在石墙上。

 高力士干笑几声,向四周看了一眼小声说道。

 “陛下慎言,东宫储君事关江山社稷稳定,万一被有心人听了去,又该生出事端了。”

 “你说的

有些道理,此事过后再说。”

 压下心中怒火,李隆基整理一下黄袍走进大理寺。

 听说皇帝来了,大理寺卿马元吉连忙带人赶到监狱门口。

 “臣马元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上官婉儿审的怎么样了?”瞥了一眼马元吉,李隆基板着脸道。

 马元吉浑身一震,羞愧道:“回陛下上官婉儿没有招供!”

 “废物,这点事都干不好,将来还有什么能指望你。”

 瞪了马元吉一眼,李隆基气冲冲走进大牢。

 昏暗的牢房里,上官婉儿穿着白色囚衣,双手被绑在木架上,鲜血淋漓之间一丝白暂的皮肤若隐若现。

 “上官婉儿,朕是什么人你应该很清楚,要想少遭点罪,就把幕后指使人说出来,念在你伺候我李家数年的份上,朕留你一条性命!”

 听到声音上官婉儿勉强睁开眼睛,看了一眼李隆基,嘴角划过一抹不屑的嘲讽。

 “李隆基,你是想让我把太平公主和范信也牵扯进来是吧?”

 令人意外的是李隆基并没有否认,而是大大方方承认了。

 “不错,卧榻之侧岂能容他人酣睡,只要你供出范信和太平公主,朕可以饶你不死!怎么样?”

 面对李隆基期待的眼神,上官婉儿哈哈大笑起来,末了笑容一收,一字一句道。

 “做梦!”

 “好好好,敬酒不吃吃罚酒,来人,把上官婉儿囚服褪下……

 “这…”

 众臣面面相觑,集体低下头去,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从理智上来说张九龄的办法是唯一的可行办法,一方面统合西域诸部,另一方面举国之力消灭吐蕃这个心腹大患。

 但现在看来皇帝的心思显然没有放在吐蕃上面。

 这时,一个年轻官员走出队列拱手道。

 “启奏陛下,安西四镇固若金汤,纵使四国联军袭唐也伤不了根基。”

 “反倒是国内一些诸侯,仗着麾下兵多将广金山银海,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一旦他们造起反来很有可能会重创大唐根基。”

 “所以臣以为与其把有限的军力浪费在异族身上,还不如除掉这些隐患,将来腾出手来再收拾吐蕃人。”

 望着口若悬河的年轻人,李隆基嘴角渐渐浮起一抹笑意。

 “你叫什么名字,朕怎么没见过你?”

 年轻人躬身一礼,恭恭敬敬答道。

 “回陛下,臣姓杨名国忠,今年刚刚入朝为官!”

 “原来是杨国忠。”李隆基点点头,居高临下道:“你的意思是先解决掉内部隐患,在攻打吐蕃人?”

 “回陛下,是的,臣以为攘外必先安内!”

 “好一个攘外必先安内!”李隆基龙颜大悦,坐回龙椅目视群臣道。

 “灵武节度使张说何在?”

 “臣在!”一名浓眉大眼的将军从队列里走出来。

 “朕命你立即率领三万朔方军前往拢右进行支援,不得有误!”

 “臣遵旨!”

 等到张说离开上阳宫大殿后,大理寺卿马元吉走出队列。

 “启奏陛下,日前大理寺经过审讯已经确认王文德,武继植等人涉嫌参与筹备谋反。”

 “根据他们的交代洛阳商会供奉上官婉儿,金吾卫大将军也参与了谋反。”

 话音落地,大殿轰的一声哗然,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对于他们来说上官婉儿已经是前朝老臣了,按理说应该淡出视线才对,没想到又牵扯到了谋反当中。

 个别心思深沉的大臣很快联想到了上官婉儿背后的燕王府,心中暗自一凛。

 难怪皇帝不愿意对付吐蕃,原来是想对范信动手了。

 一念至此,大臣们集体对视了一眼,纷纷向李隆基抱拳道。

 “陛下,范信身为燕王,本应感念恩德,却三番两次纵容属下谋反,臣等以为应该革去其王爵,追查到底!”

 面对众臣的义愤填膺,李隆基仰天长叹一声。

 “昔日朕念在范信有功于江山社稷,数次忍让范家的作为,没想到范家不思悔改变本加厉。”

 “罢了,拟旨将范信从燕王降为北疆侯,查抄洛阳商会和范家,以调查其是否涉嫌参与谋反!”

 “臣等遵旨!”

 散朝后,李隆基一甩袖袍走出大殿,直奔大理寺监狱,不料却一位身穿四爪金龙服的年轻人拦住。

 “儿臣李瑛参见父皇。”

 目光在年轻人身上打量一番,李隆基眉头稍稍皱起。

 “瑛儿,你不在东宫跟随师傅读书来这里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