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梧州(第2页)

 山雀岳父抢先道:“好!我们就等着大人进山啦!”他这一番进京也开了眼界,苏鸣鸾所受

震憾、所有感悟乃是朝廷对女人做官并不友好,山雀岳父的感悟则是朝廷对他们“獠人”也不是很当自己人,官员们看他们有点儿看稀罕,还是与祝缨的相处更舒服。

 人都是比出来的,祝缨先是比之前的知府干人事,又比后来山下人有本事、讲诚信,再比朝廷整体会做人。山雀岳父心道:我再也不上那个京城了,再大、再好也不去了!就在梧州!

 路果和喜金的儿子一路只是看,并不曾发表什么意见,感觉与山雀岳父有些相似,却更是羡慕京城的繁华。他们在京城也领了自己父亲那一份的赏赐,东西比他们自家从山下购得的要好很多,心道:除了糖,京城别的东西都比咱们这儿的好。

 苏鸣鸾道:“小妹还在家里,我也想她了,等义父进山回来就把她再捎回来吧。只怕这一趟没带她走,她要闹。”

 祝缨道:“知道闹是好事。”

 苏鸣鸾笑道:“对,知道争知道闹,是好事。”

 祝缨道:“山里五县我也有安排,待我进山咱们再详议。对了,来人。”她亦有物赠与这几家,一些京中的物产之类。

 四人各携礼物回去,又各有一种感慨。

 祝缨又命人叫来狼兄,叫他往塔郎寨中捎信,告知自己已然回归,下月将进亲自进山。

 狼兄道:“仇文已将皇帝的赏赐交给我转给县令了。”

 祝缨道:“你还要带句话给他,问一问他有没有想好派谁下山来学些文字。”

 “是。”

 然后是项安。

 这几个月项安忙得像个陀螺,见祝缨的时候走路还带着风。一见祝缨又笑开了:“大人!您可算回来了!我昨天还在外头没回来了,误了向大人道喜。恭喜大人!”

 祝缨看她眉眼间更开朗了一些,道:“这些日子你辛苦啦。”

 “还有一半的事儿是为了我家糖坊忙的呢,都是应该的。”项安开始说这些日子自己干的事,什么隔壁州的会馆啦,什么收甘蔗啦、什么雇人啦,又说有些妇人可怜,糖厂雇她们做些杂事,被家里人上门来直接向糖坊索要工钱,竟不经她们自己的手。

 祝缨皱眉道:“这算什么?”

 项安道:“我就对外说,一家子那么些个人,爹也来要、娘也来索、哥哥也要、弟弟也要、丈夫也要、公公也要、儿子也要……我要给几份子?要么自己领钱,要是家里来支的就让他们将人领回去,糖坊要个工使,不是请一家子祖宗来的。也不知道……干得对不对……”

 她声音渐渐小了下去,但是心里仍然觉得祝缨不会骂她。允许雇女工是祝缨提出来……的嘛……

 祝缨道:“嗯,干得漂亮。”

 项安道:“不过女工确实细心,也听管,叫洗手就洗手。工还便宜。”

 祝缨道:“你大哥还要在京城住几年,糖坊你们自家商议怎么经营,不要误事就好。”

 项安道:“大哥不回来了?”

 项乐道:“开了梧州会馆,大人让大哥在京城守三年。”

 对项家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大好事,他们如今只恨家里只有兄妹三个!项安心道:侄儿过年就十岁了,不能叫他在家里闲着了,得叫出来干活了!商人家的孩子走科考正途做官是没什么希望了,不如叫到梧州城来,一边读点书,一边学做买卖!就这么定了!

 祝缨道:“你们自家商定。孩子要是能够读得进去,多读点书也不是坏事。不科考,也得学些东西。譬如律法、算学、医学之类。”

 “是!二哥,我这就传信回家,叫家里把侄儿送过来?”

 项乐道:“先问问阿娘和嫂嫂,别跟抢孩子似的。”

 项安笑道:“好!”

 最后是小江和江舟。

 小江和江舟两人几个月来琢磨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大人回来要说什么事?思来想去,觉得不会是赶她们走。但如果是派差的话,又不太像,一下子放她们几个月不管,这个差使也未免太不紧急了。可要说不重要,干嘛人去京城了还要嘱咐这一句呢?

 两人每每睡觉之前,都在聊这个话题,却怎么也猜不着是个什么意思。

 今天胡师姐来叫她们,她们就紧张了起来。江舟对小江说:“娘子,不是明天才晨会吗?”

 小江道:“叫就去。”

 三人从侧门进府衙,又到了祝缨的书房。

 胡师姐说一声:“大人,江娘子来了。”

 祝缨道:“进来吧。”

 三人进来,胡师姐自动站到了祝缨背后,祝缨正在写东西,停了一下,道:“坐。”

 两人坐下,老实等祝缨说话。一时,茶水上来了,祝缨见她们也不喝,便说:“有一件事,小江你也教了有一阵了,府里女仵作学得怎么样了?”

 小江道:“贫道惭愧,并不理想。”

 祝缨低头继续写了几笔:“哦,那先放一放吧。梧州不同南府,官职比以前多了,南府的一些吏职如今也有品阶了,譬如女监狱丞,怎么样?有兴趣吗?”

 小江心道:这是小江的事了,总不能是我。我一个出家人。

 江舟高兴地说:“是同大理寺的女大人们一样吗?我家娘子也能做官啦!这可真是太好了!大人

,我家娘子能写能算,还会验尸,做事又聪明,一定行的!”哎哟,是官了,娘子不会总担心什么“出身”了,以后到了大人府里,见着大娘子和朱大娘,也能抬头挺胸了。

 小江有点难堪地道:“别胡说,大人说的是你!是你在衙门司职!”

 “就是你。”祝缨说。江舟说的就是她考虑的,当然江舟也肯学,性格也不错,不过比起小江确实还差一点。

 小江的声音更小了一点:“可是我、我的来历……不、不合适……她们、有人会说闲话,不成的……娇娇的事……”

 “你说什么?”祝缨抬起眼睛,“嗯?我没听清楚。”

 小江看着她,心里有点慌:“我、我,我怕我、我不成。女官、我……”

 “这里是梧州。”祝缨捏着笔,看着小江的眼睛慢慢地说,“我说了算。”

 看起来小江并非不愿,只是有点顾虑而已,祝缨道:“就这样吧,你的度牒想留就留着。不过梧州是羁縻州,官员须得有三分之二是本地羁縻之人,你得在本地羁縻县上个户口。”

 这是她的计划,将梧州官员的任免之权大部收到自己的手里,这些人做官与朝廷没关系,只与她有关系。这样一来,无论花姐还是小江,账面上的户口都得是羁縻的。反正羁縻是笔烂账,哦,不,是没账。还是她说了算。明天召集大家开会,让祁泰另立一架子《羁縻户籍》,先登录一些羁縻县官员的家庭、人口。以后有人要查,这个就是最原始的档案,就是“根”。查死了也只能查出来朱紫、江腾是梧州人。一旦有变,二人离了这里还在京兆有户籍。

 小江惊得说不出话来,她为了克服“出身”带来的心病花了十年的时间,终于可以正常的生活了。但也从来不敢想什么做官的,这就离谱!

 江舟见祝缨还在看她,她还在沉默,着急地推了她一把:“娘子!快答应吧!”

 小江的口型:“我我我我……”嗓子却发不出一点儿声来。

 祝缨道:“那就这么定了。”放下笔,拿起印来盖了几下,扯出一张纸五个指尖压住推出来。

 江舟忙不迭小跑上去拿着,她虽在衙里当差,实不曾见过告身,还以为是告身,拿了一看却发现是户籍。祝缨已给她们立了户籍,说:“告身、印信年底年初就能到。”

 江舟咧出一个大大的笑容来,拿给小江看:“娘子,快看呀!”

 小江“腾”地一下站了起来、拔步往外跑,江舟慌得赶紧抱住她,户籍的纸压在小江的胳膊上纸也挤皱了。小江被固在当地,眼泪往下掉,她吸着鼻子,道:“我——”

 “你行!”江舟说。

 胡师姐十分好奇地看着这两个人,心中万分的好奇,女官有点儿超乎她的认知,不过跟着祝缨上了一趟京,祝缨请大理寺的人吃饭的时候也看着有女官女吏的,府里县里也早就有女吏了。胡师姐不明白这个江娘子为什么这样,可能当仵作的都有点儿怪吧。

 胡师姐默不作声,看着仵作越哭越凶,大人跟没事儿人似的又开始写字。等到江仵作哭完了,擦好了眼泪,说:“我、我、我愿意。”

 祝大人就说:“那行,你回吧。明天奏本发出,年底年初告身就到。”说着,摆了摆手,然后将刚才写的合上,让明天就发去京城。

 ——————————

 次日,梧州府官吏齐聚,人人精神抖擞。

 祝缨道:“废话不多说了,都升了吧?”

 下面一阵笑:“是。”

 “升了的,都照品级发俸发饷。”

 下面又是一阵叫好。

 祝缨道:“来,这里有几个人,大家伙儿认识一下,以后就都是同僚了!”仇文等人在侧,衙门里的人是不惊讶的,他们最近常来,但是朱大娘……

 祝缨道:“我向朝廷请立番学,他们是番学的,另立,与州里官学并不一处。学的也与州里稍有差异,这是博士仇文,这是助教苏灯,这是医学博士——朱紫。”

 “哦——”大家下意识地发出了明白的声音。懂了!朱大娘几年来也都在城里给妇人看病,据说看妇科是有一手的。虽然是个女人,但是看妇科正好,朝廷都准了她当官,好像也没什么反对的道理。大人说行,那就是行!

 反正不占用现在的官员名额,也与他们没什么争竞……

 祝缨道:“今天还照原来排的班次当值,你们几个跟我来。”

 “是。”

 官员们都到了祝缨的签押房,祝缨道:“几个事儿,梧州算是羁縻,羁縻县很要紧,以后我要不时往那里去,府里事务大家伙儿都要多上心。”

 李司法忙说:“大人辛苦!下官也愿侍奉大人进山,为大人分忧。”

 “会说几种山里的话?”

 李司法语结,其实,有两三种话的问候语他能听懂,但是要交流就难了,更不要提教授。

 “还是我来吧。章别驾进京了,这几个月你们分担一下。梧州情形与别处不同,各羁縻县出身的官员要占到三分之二,所以缺的这些,都要是羁縻之人。刺史府里也得有!长史、州司马以及新增之官员也一样。”

 王司功道:“只怕,他们语言也不通,事务也不熟就…

…”

 祝缨道:“这个我来办。”

 他们就不再说话了,反正大家现在都是跟着刺史升的官,您行就您来!

 “司功,缺的吏员你主持补上,这个不用太计较出身。”

 “是。”

 祝缨道:“梧州的州志,要编写了。这个事儿,州里牵头学官学里调人帮忙。”

 州里的经学博士忙站了起来:“是。”

 祝缨很重视这个州志,王云鹤、刘松年都让她“读史”,可见“史”是非常重要的。一地之地方志,可谓一地之史。早在与苏鸣鸾一起编那个奇霞族的“史诗”的她时候就领悟到了。现在也打算继续这么办。反正梧州打一开始,就是她祝缨弄的!在梧州,女人就是能当官!

 祝缨又不急着先扩建刺史府,而是说:“匾也换了,人也添了,差不多得了。司仓一会儿再拢拢手上的房子,别来了新人没地儿住就行。司户,再算算税。虽然添了人,但是上头直接跟朝廷缴纳,不用再养一层婆婆,一加一减,算出来有多少。”

 祁泰跟祝缨说话是不怕的,欠身道:“是。已有了个约数,再有两天就能给大人一个准数了。”

 祝缨一笑:“好。”

 花姐一直含笑看着她,等她将所有的事都安排妥当,又要将全州的情况再来一次摸底,又要再查一下所有的署名等等之类。又宣布了:“凡在梧州境内,愿自投编户者,听之!”

 花姐心道:这样我的户籍也就……不愧是小祝。

 梧州官员也不觉有异,因为各地为了搜括隐户经常会干这个事。主动一点的官员,下乡“扫荡”,将已经隐身了的田地、人口造册收税。被动一点的就宣布:自己来投!

 梧州新设,刺史要充实人口太正常了。

 祝缨安排完一应事务,道:“散了吧。”

 众人散去,花姐留了下来。参与官府的事务且是以一个正经官员的身份,这对她来说充满了新奇,其兴奋程度更甚顾同。不过她知道自己得稳住,并不跳脱。

 她说:“大人,番学的医学生,可以先不识字,那可以年纪大些么?”

 祝缨道:“当然。”

 花姐高兴了一下:“那我、下官就去办啦。”

 晚上祝缨才知道,花姐要招的第一个学生并不是哪家的小姑娘,而是一个中年的妇人,还是她的病人。妇人早年死了丈夫,独自支撑一间小绒线铺子,有个儿子已娶妻了,儿子倒孝顺,看母亲病痛,就求了花姐给妇人看病。看了说是早年生孩子落下的病根儿,花姐给她治了。

 妇人与花姐闲聊时得知花姐是死了丈夫之后才开始学医的,便想自己也学医!

 花姐就高兴的答应了。

 今天白天得到祝缨的许可,跑去同妇人讲定,晚上特意找到祝缨说明了情况。

 祝缨道:“那你顺便把娘也带上。”她一直不知道张仙姑喜欢干什么,张仙姑并不喜欢跳大神,连祝大其实也是不喜欢的。自从她当了官,这两位并不是被迫放弃爱好,而是真的不喜欢。他们拜佛,拜天尊,有时候也会说“我看某某面相不好”,却从来不曾怀念以往的生活。

 祝大还有点醉酒的小爱好,张仙姑就整天忧虑。两人前几年是慢慢的识字,读一点邸报,好歹有点事做,现在又没事做了。

 花姐道:“好!这……也算官学生?”

 “那不算。她要愿意,你就带上,或者问问她喜欢什么。算了,一问,就是想要我好好的,还想要我有个孩子。”

 花姐哭笑不得:“我慢慢打听。你也别烦,他们也是担心你。就怕你有个闪失。这几年看你忙成这样,只好背后发愁,也不敢当面说你。”

 “知道。”

 花姐忽然感慨:“我这就……真的……做官了?我还怕万一我做不好,被人说女人家不合适做官,坏了大事。”

 “我不是做得挺好的么?”祝缨说。

 “那是你。”

 “嗯,会有更多的。不说我,就说武相、崔佳成,都干了十几年也没出差错。以后别业里,谁有本事谁来干,不管男女。再说了,你不知道大理寺每年判多少犯法渎职的官员,那可都是男人,我也没听谁说男人犯法如此多,男人不合适做官的。”

 山外的手伸不到她的“别业”里,山里的人谁也管不着她,“别业”的范围内,她尽管为非作歹,只要能养活这一座小城的人就行。

 花姐道:“管家么,谁都行的。”

 “那可不一定啊,”祝缨说,“现在是个别业,以后兴许是个县城呢?”

 花姐又是一惊,旋即笑道:“干这样的事还得是你!我去与干娘说话了。”

 “哦,让她也准备准备,看看想带什么东西,我巡一巡下面,咱们就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