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9章(第2页)

 这便是许多临海之地,因为有大河注入,即便地势和气候适宜,却也不能成为晒盐之所。海水含盐低,制盐效率便低,这是个最为简单的道理。

 盐渎县处在淮河和长江入海口之间,相距皆有百里之地,故而恰好不受影响。因本地气候之故,蒸发量大,近海海水盐度极高。

 《汉书》谈及盐渎县制盐之利,便有‘东楚有海盐之饶’之言。这一个‘饶’字,便说明盐渎县海水之中含盐量之高。

 诸般因素,造就了盐渎县独特的地位。这处海滨小县,无矿产之丰饶,无山水之秀丽,无土地之肥沃。可以说,是一处贫瘠的土地。但是,只凭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和海水中的盐分的丰饶,从先秦到如今,都是重要之地。成为每一个朝代朝廷必须格外重视的地方。

 李徽知道的数据是,盐渎县全县人口两千三百户,共计一万一千余民。其中在朝廷盐场做事的近三成。几乎每一户家中的重劳力都在盐场做事。一个朝廷盐场,几乎养活了一整个盐渎县的百姓。

 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靠海吃海了。

 李徽等人城中转了许久,见天色渐晚,夕阳西斜,李徽决定先找个落脚之地。虽然盐渎县令是李徽的下官,去找他自然能得到很好的安排,但是李徽还不想这么早暴露身份。

 几人在北城找了一家小客栈落了脚。许是没什么生意之故,突然有人投店,让店家掌柜甚为高兴,殷勤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