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开 作品

第250章 理想与现实(第2页)

 他没心思听海文仁的这些长篇大论,只想知道新政成功的代价。

 若是简单,倒是可以试试,若是麻烦,试他都不打算试。

 “陛下,要想新政成功,就需要地方上有许多支持新政的官员,只有如此才能让新政落到实处。陛下可以挑选一些支持新政的官员,将其安排到各地做主官,届时再推行新政,必然可以成功。”海文仁说道。

 若是李安听到海文仁的这套言论,肯定会暗自摇头。

 怎么说呢,海文仁的办法倒也不是不可行,却过于理想化了。

 或者说他低估了人性的复杂。

 就拿王安石来说,和范大相公变法支持者甚少不同,王安石变法,支持者众多。

 很多人说大宋变法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皇帝过于软弱。

 但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神宗,其实一点都不软弱,甚至到了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的地步。

 结果呢,变法还是失败了。

 支持者的多少确实是变法成功与否的关键。

 但是这個支持者,指的是真心支持变法的。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支持者是多,但那是因为当时官家对王安石言听计从,但凡支持变法的很快就能得到重用。

 很多人支持变法,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讨好皇帝,获得重用。

 结果变法一派鱼龙混杂,真心支持变法的没几个,很多人甚至借助变法来排除异己。

 苏轼差点死在乌台诗案中,其实就是他和变法派政见不和遭受排挤,知道

难以在朝堂立足,自请外放。

 到了地方看到新法实行中弊端丛生,写诗批判了一下。

 结果改革派上奏弹劾,说他讥讽新政,差点小命都没了。

 海文仁说的办法确实具有可行性,但是安插支持变法的人去地方上做主官,人数少了没用,人数一旦多了,官员们都能察觉到。

 到时候大概率是和王安石变法一样,为了前途,从者众多。

 但是等那些官员掌控权利,反过头来就会用新政来为自己谋取好处。

 像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本意其实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的。

 有的百姓在春耕时没钱买种子,就会去找大户人家借贷。

 古代借贷利息非常高,百姓很难还上。

 一旦还不上,就只能把田地拿来抵债,自己则成为地主豪强的佃户。

 而青苗法则是官府出钱借贷给百姓,利息非常低,以保证百姓能够正常春耕,田地不被兼并。

 结果在具体实行中,官员不仅会加高利息,甚至为了赚钱,逼迫百姓向官府借贷。

 百姓们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而因为官员在实行中打的新政口号,百姓也只会把这些怪在朝廷的头上。

 官家倒是没想那么多,沉吟了一会,摇头道:“如此做旷日持久,成效如何尚不可知。朕如今只想选一个合格的储君,来继承祖宗基业。朕老了,这些还是让以后的皇帝做吧。”

 “陛下…”

 海文仁本以为自己这么说官家肯定会欣然同意,却没想到官家竟然直接拒绝了。

 还想再劝,直接被官家打断了。

 “好了,卿家好好劝劝王卿家,让他把心思多多放在本职上。”官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