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外 作品

188 诗坛本来就是个江湖(第2页)

 “是啊,我觉得他们都写的很美,舒婷的诗,友情与爱的描写在这些诗中占了突出的位置,表现了一位温柔善感的女性的充满人情味、骚动不宁的精神世界。”

 “而顾城的呢,除了《我的墓地》、《就义》、《大写的“我”》等篇什触及到了现存社会,婉曲地批评了制造人生悲剧的政治力量以外,多数诗歌都是以一颗纯净的童心,来营建一个高于现实世界的“童话的花园”

 总体而言:淡淡的忧伤构成了这部诗集的基调,真实地反映出一代有着不幸遭际的青年人的失落感和寻求人生实现的骚动与苦闷,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我觉得都非常好!”

 “方主编,你分析的不错。”张仲鄂点点头,突然压低声音显得有些神秘:“不过,有人可说这本诗集不符合这次评选要求。”

 “不符合要求?你的意思是说这本诗集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两人合著?”方明华突然意识到什么。

 张仲鄂点点头。

 方明华有些不解:

 “不对吧?张主编,这次评选规则上并未注明必须诗集是一个人所写,再说了,这次评奖是针对诗集是否优秀又不是评选诗人,这个不影响吧?”

 张仲鄂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方明华也没再问,低头看着诗稿。

 诗坛本来就是个江湖,在座各位大佬和这些诗集的作者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喜欢某个人或者讨厌某个人,这些主观印象很容易带到对诗歌本身的评价中来。

 舒婷、顾城都是朦胧诗的代表,而在座的有不喜欢朦胧诗的大佬。

 这不是道听途说,而

是公开的事,曾经为此在报纸杂志上隔空争论过,并非什么秘密。

 方明华没在意此事。

 我喜欢的,我就打个对号,不喜欢的就打个叉叉,能否获奖,也不是自己一个人说了算。

 经过五天的反复讨论,评委们从推选的40本诗集中选出15本获得今年的诗歌大奖,但在最后一本确定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刚好就是舒婷顾城的这本《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下午,15名评委齐聚鲁院的会议室,就这本诗集是否当选展开激烈的争论。

 其实,有什么好争的?

 按照这次评选规则,15名评委有三分之二投赞成票,那么某本诗集就可以顺利获奖,而这本舒婷和顾城的诗集获得了10票,刚好超过规定最低票数。

 但是,最关键的一个人没有投赞成票。

 这次评委会主任艾庆。

 方明华坐在最边上,默默喝着茶听着艾庆说着自己的观点:

 “这本诗集为两人各所写,也就是集中了两个人写的比较好的诗歌,这对于其他诗人而言,有失公平,另外,舒婷同志已经在第一届现代文学大奖中靠着《双桅船》诗集已经获奖,这次就算了吧。”

 大伙都默默听着不说话。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

 艾庆不喜欢朦胧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