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大明公司该裁员了(第2页)

 时间一分一

秒地过去,万安始终不敢冒头,以至于朝会都快结束了,他都没站出来说话。

 他想拖过去,但……有人不同意。

 “万爱卿!”

 “啊?臣,臣在。”万安硬着头皮出班。

 朱见深神情不满,眼神威胁:“朕观你一副魂不守舍,患得患失模样,可是有言想谏,却不敢言?”

 群臣见状,目光一下子全集中在万安身上。

 “臣,臣……”万安头都快炸了,他深知一旦说出所谓谏言,他必将自绝于文官,且永无翻身可能,但……不说,他可能马上就会卷铺盖滚蛋。

 支吾片刻,他一咬牙,决定一条道儿走到黑。

 “回皇上,臣却有言要谏!”

 朱见深神色立刻温和下来,含笑道:“但言无妨!”

 万安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他名声够臭了,不迎合皇帝,这个官儿他根本做不下去,索性也豁出去了。

 “皇上,自大明立国,迄今已有百余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的官员……越来越多。”

 万安沉声道:“就目前而言,大明的各个机构已然呈臃肿之势,官员过多不但使朝廷财政支出过大,且也养成了官员懒散的性格;

 正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既然说了,万安也没了顾忌,叭叭个不停……

 这是事实,科举每三年一次,按规矩,中了进士就是官了,举人也有做官的资格,

 虽说这时代科举进士难得,但每届都有百余人,最多的时候甚至有数百人中进士的情况;

 科举三年一次,但官儿可不是三年一换啊,甚至大多数情况,都是干到死。

 这百余年累积下来,大明的官僚机构……已到了不得不缩减的地步。

 换言之,大明公司该裁员了。

 万安叭叭完,拱手道:“臣恳请皇上,精简大明官员,优胜劣汰……”

 “皇上万不可听信万安一人之词!”吏部尚书尹旻率先出班,对万安的言论嗤之以鼻,“万安所言,乃大谬也。”

 朱见深脸色耷拉下来,淡淡道:“尹爱卿有何高见?”

 “皇上,试问哪个官员不是十年寒窗苦读,历经层层考验,才得以入仕为官?”尹旻拱手道,“当然,臣非是为官员说话,而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着想。”

 他侃侃而谈:“文人士子如此付出,好不容易做了官,却被轻易削去官位,付出和回报严重不对等,长此以往下去,怕是……都无人做官了;

 到那时,谁人帮皇上治理江山社稷?”

 “臣附议!”户部尚书杨鼎出班,“万尚书这话貌似有理,实则危害甚深,自古人多好办事,何曾懒散之说?”

 内阁刘吉也出班道:“将大明官员比作和尚,这是官员们的侮辱,亦是对皇上的侮辱。”

 刑部尚书陆瑜附和:“臣附议,官员的俸禄并不高,大明繁盛昌盛,税收屡创新高,这一点支出不痛不痒,有何打紧?”

 这话对也不对,明面上官员俸禄是不高,但官员的实际收入并不低,哪里来的不痛不痒?

 这些,群臣都知道,但都不说。

 兵部尚书白圭,更是直接扣帽子,挑刺儿道:“万尚书拿和尚说事,可是有影射暗喻之意?”

 太祖做过和尚这事儿,并不是什么秘密。

 主要是老朱出身太低了,他倒是想给自己形象‘添砖加瓦’,但难度实在太大,淮西的众将领,谁不知他朱重八啥出身。

 于是乎,老朱索性就摆烂了,常以我本淮右布衣自居。

 他认为,这样反而更能衬托出自己奉天承运!

 基于此,两版太祖实录对朱元璋的贫苦出身,都没有进行任何美化。

 “万安其心可诛,还请皇上圣裁!”

 “请皇上圣裁!”

 声讨万安者前赴后继,个个恨其入骨,这可真是刨了祖坟了。

 真若推行这一政策,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要么卷铺盖滚蛋,要么兢兢业业卷死同行,要么对皇权卑躬屈膝、唯唯诺诺……总之,绝不会好受。

 万安对此早有预料,并不感到意外。

 他没有说话,因为他知道,有人会帮他说话。

 朱见深说话了,他必须说话,万安就是个引子,这么大的事儿只能他来顶。

 “诸位爱卿的担忧甚有道理,然,万爱卿所言也并非没有道理。”朱见深道,“大明官员过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见群臣欲要集体争辩,朱见深忙话锋一转:“当然了,事关重大必须慎之又慎。”

 他一副笑眯眯模样,允诺道:“诸卿莫忧,朕定会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