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技高一筹(第2页)


 “李叔你去哪儿?什么时候回来?”朱婉清伸长脖子问。

 “翰林院,晚饭前。”李青走出门,一转弯儿,背影消失。

 朱婉清回头望了眼李叔忘锁的厢房门,眼珠转了转,连忙小跑到门口,扒着门框向外张望,很快,李叔背影消失在巷尾。

 终于让我逮着了……朱婉清忍不住露出晶亮的小虎牙。

 她拴上门,蹑手蹑脚走向李青厢房,心肝噗通噗通跳……

 ‘吱呀~’门被推开,朱婉清深吸一口气,抬步迈了进去。

 “呼~”

 朱婉清反身关上门,背靠着门大口呼吸,内心的激动怎么也平复不下来。

 此时的她,既紧张,又兴奋……

 好一会儿,她的心跳才放缓,朱婉清拍了拍小脸儿,勇敢走上前……

 枕头下,没有!

 书橱,没有!

 抽屉,还没有……

 “奇怪,李叔把东西藏哪儿去了呢?”朱婉清皱着眉,苦恼地跺了跺脚:“对自己侄女儿都藏着掖着,真的是……”

 不能放弃,再找找,今儿机会实在难得……嗯?

 朱婉清忽的察觉到了什么,迟疑着又跺了跺脚。

 “空空——!”

 “呀嘿嘿……”顷刻间,朱婉清懊恼的神色转为得意,坏笑道:“李叔,你藏的可真够深呀,然,终是我技高一筹!”

 她俯下身,仔细观察着这块木质地板,果然,这地板的缝隙要比周围大一些。

 就在这儿……

 小丫头兴奋到了极点,多年的谜底,就要揭开了。

 “呼呼~”

 她仰起脸,嘟着嘴喘了几下,这才开始动作。

 她小拇指勉强插进缝隙,往上拨了拨,继而掀开地板,一个木箱赫然出现在眼前。

 “找着了!”

 更让她感到庆幸的是,木箱没上锁。

 朱婉清搬出小木箱,吹了吹表面灰尘,打开箱子……

 一本已有一定厚度,却没有名字的书本映入眼帘,朱婉清小心取出,打开书皮。

 《洪武十五年,夏末……》

 ~

 翰林院。

 李青过了一遍新鲜出炉的中宗实录,问:“这是最后一版了,是吧?”

 李东阳点头:“是的,侯爷若没意见,就要进行最后汇总了。”

 “先不急,我在河套待了一年有余,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还没来得及看呢。”李青摆了摆手,道,“你们可以先忙汇总前的准备工作,我会尽快审阅。”

 李东阳拱手称是,见李青没有离开的意思,问:“侯爷可还有吩咐?”

 “没什么吩咐。”李青笑笑,问:“你在翰林院待有几年了,对朝政有什么看法?”

 “啊?这……”李东阳万没想到李青会这么问,一时间僵在那儿,但很快,他就醒悟这是一道考验。

 李东阳努力平复激荡的心情,让自己冷静下来,拱手道:“敢问侯爷所指何处?”

 “随便,只要在朝政范畴之内都可以。”李青笑道,“你不用紧张,我就是闲着无聊,这也没旁人,出的你口入得我耳。”

 “那…学生就斗胆了。”

 李青颔首:“畅所欲言便是。”

 李东阳暗暗吁了口气,再次拿出当年科考时的认真,沉吟道:

 “如今,大明繁荣昌盛,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较之开国之初,都强盛了太多……”

 巴拉巴拉……

 都是好听话。

 李青也不急,就这么听着,他知道,李东阳肯定会说但是。

 “然而……”李东阳看了李青一眼,见其神色平和,一副等着下文的样子,胆气儿壮了不少。

 继续道:“然,看似昌盛,实则国帑却另类变穷了,穷了好多。”

 李东阳道:“太祖时期,粮食便能转化为人力,有吃的便能将人动员起来,哪怕是上战场的将士,也只需额外付出一小部分钱财便可;

 但眼下行不通了,随着新作物引进,饥饿基本得到解决,军队开支持续走高,各方面的建设,花费也是如此……而国帑的财富,却并随之暴增。”

 吁了口气,李东阳隐忧道,“随着海商贸易的进行,人力成本被直线拔高,当然,这对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可对国家……却不尽然。”

 李青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李东阳得到鼓励,胆气儿更足,“其实官场也深受影响,贸易的高额利润,让太多人都看到了有利可图,或直接,或间接参与进去……

 如今大明官场的另类**,较之太祖那时要严重太多了。”

 说到这儿,李东阳扼腕叹息:“要是如今的官场,能保持太祖时期的清廉,大明定将不止如此!”

 李青托着下巴,问:“针对这一现象,你可有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