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还有太多来不及讲(第2页)

 “真的吗?”小家伙儿止住哭,没那么伤心了。

 李青含笑点头:“真的。”

 ~

 七日后,张邋遢回来了。

 他扛着一截特别粗大的圆木,直径足有一米,长近一丈,乃是举世罕见的极品金丝楠木。

 “那口棺材的木料太差了,配不上小朱。”张邋遢放下木头,“可不能委屈了小朱,他可是我的关门弟子。”

 “嗯…师父说的是。”李青哑声说,不禁红了眼。

 他知道,这是小老头给自己准备的。

 但李青没法劝,这是师父的选择。

 这么极品的木料,可不能浪费,于是李青去了金陵最好的棺材铺,花重金购买了最好的图纸,然后又买了各种木匠工具。

 回来后,师徒俩切割木材,抛光,组装……

 师徒俩都很沉默,安静地打造棺材。

 期间,朱祁镇也想帮忙,但被二人拒绝了。

 足足忙活了五日,师徒俩打造出一口极品金丝楠木棺椁,一口足以配得上朱允炆,且让帝王都艳羡的棺椁。

 李青将朱允炆放进金丝楠木棺椁中,同时将朱允炆的生平也放了进去,上面记录着朱允炆的一生。

 此外,李青还放了一些各种作物的种子,以及诗词经史、道家典籍。

 朱允炆喜欢耕种,喜欢收获,喜欢读书。

 有这些相伴,料来他不会寂寞,不,他肯定不会寂寞,除了这些,他还有亲人。

 他的父亲、爷爷,奶奶,都在孝陵,又怎么会孤独呢?

 ~

 孝陵,有军队驻守,想埋进去个人并不容易,但师徒俩何许人也。

 二人都能夜闯皇宫,夜闯皇陵自不在话下。

 试探了几次,摸出规律后,便直接下手。

 深更半夜,月黑风高,师父望风,徒弟刨土。

 李青在朱元璋的孝陵,高举锄头,挥舞不辍。

 他速度极快,只一个时辰功夫,就挖出一个足以容纳朱允炆棺椁的墓坑。

 二人合力将棺椁平稳地放进墓坑,一铲一铲的掩埋,同时埋进去的还有师兄弟情,师徒情。

 安葬后,李青将松软的土踩实,而后又在表面撒了厚厚一层干土,边撒边踩,直到没有破绽,才放下心来。

 一切都很完美,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墓碑。

 师徒俩看着平坦的地面,静立许久,直到东方亮起启明星,才不得不离开。

 ~

 家里少了口人,冷清了许多。

 朱祁镇也不似以前那么贱了,连开玩笑的频次都降低下来,少了个拌嘴的人,生活少了许多乐趣。

 明明家里张灯结彩,但却没了年味儿。

 朱祁镇不禁怀念起上一次过年,上次年味儿多浓啊,一家人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就连和面时挨揍,都令他怀念。

 转眼……唉,这该死的岁月就是个小偷。

 朱允炆走了,家里的生意也没人打理了,师父不喜欢管这些,小李宏还是个孩子,李青便把生意交给了朱祁镇。

 金陵是有官员见过朱祁镇的,却也只局限于见过,事实上,没几个人敢直勾勾的盯着皇帝看。

 就连京师的官员,都两年没见他了,加上主观以为他在草原,以及朱祁镇自身的改变;

 可以说,只要朱祁镇不穿龙袍,真就是被瞧见,也不会被认出来。

 不过为安全起见,李青还是让他出门时注意点儿,并给他重新规整了形象。

 李青亲自操刀,把朱祁镇颌下胡须刮得干净,只留唇上的胡须,虽只少了浓重的络腮胡,但朱祁镇却跟换了个人似的。

 “尽量把事交给下人做,你自己把握大方向即可,”李青嘱咐道,“你在草原晒黑了不少,往后尽量多晒晒太阳,彻底告别以前的细皮嫩肉。”

 “……知道了。”

 “别跟个怨妇似的。”李青没好气道,“除非你想一直禁足在家,否则必须做出改变。”

 朱祁镇轻叹:“我明白。”

 他递上按李青要求写的‘小作文’,问道:“这就要走了?”

 “嗯,元宵节都

过去了这么久,我也该回去了。”李青轻叹,“许多事还要做,现阶段我不能停下。”

 朱祁镇沉默少顷,愧然道:“辛苦了,这边儿我会帮你看着的。”

 李青撇了撇嘴,朝张邋遢道:“师父,我…回京了。”

 “嗯,去吧。”张邋遢倚在躺椅上,翻了页书,头也不抬。

 李青愧然收回目光,看向朱祁镇:“好好过你的日子,平时多孝敬老爷子,不然我回来腿给你打断。”

 “……这还用你说吗?”朱祁镇满脸无语,“再说,我也不敢惹老爷子啊。”

 “知道就好。”李青哼哼道,牵上马缰绳,“走了。”

 “先生。”朱祁镇突然开口。

 “又怎么了?”李青回头,满脸不耐。

 朱祁镇目光真挚,轻声说:“对不起!”

 李青怔了怔,随意笑笑:“都过去了,以后好好生活便是,走了,不用送。”

 说罢,牵马出了门。

 翻身上马,李青拎着缰绳,再次回头,良久不前。

 他不知在等什么,或许……在等那拄着拐杖的老人送他吧。

 但他……等不到了。

 “驾~”

 马鞭落下,马儿迈开蹄子,驮着李青离开。

 走了的人已经走了,留下的人也要走下去……

 ~

 ps:写作是件快乐又痛苦的事,因为会把自己代入进去。